三聖王和五賢帝——中國遠古時代的傳奇統治者
中國最早的古代史體系。在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戰國時期形成了幾種“五帝”學說;“黃三”壹詞出現於戰國末期,直到漢代,五帝之前才形成了“黃三”的幾種學說。
“黃”的本義是“大”、“美”,不作為名詞使用。戰國末期,因為神的“帝”字作為主人的稱謂,所以用“帝”字來稱呼神,如楚辭中的西帝、東帝、上帝。在當時,它還被稱為“黃三”在皇帝的名字,黃帝和泰皇。在《李周》、《呂春秋》、《莊子》中,“三皇五帝”、“管子”也分別解釋了帝、皇、王、霸的不同含義,但其名稱並未得到證實。
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中國傳說中的“皇帝”。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因為實力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秦始皇用黃三的“皇帝”和五帝的“皇帝”作為“皇帝”的稱號,以示其崇高的地位。基本上,根據神話傳說和歷史記載,人們認為黃三生活在五帝之前。但不同的歷史學家對“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定義。黃三有五種學說,五帝也有五種學說。(1)隋人、伏羲、神農(《尚書·列傳》);
(2)伏羲、女媧、神農(《風俗依桐》);
(3)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4)伏羲、神農和* * *工(同上);
(5)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位傳奇統治者
①黃帝、顓頊、、堯、舜(“戴”);
(2)東西、神農、黃帝、堯舜(戰國政策);
(3)太昊、顏地、黃帝、少昊、顓頊(呂春秋);
(4)黃帝、、顓頊、、姚(《資建外集》)。
(5)、顓頊、、姚、舜(偽《尚書·序》);這壹理論以其對儒家經典地位的尊重,將來會被史書所采納。於是這種三皇五帝的學說就被當成了古代的信仰史;
三皇五帝的象征
總的來說,黃三理論中所指的人是中國先民在不同史前文化階段的標誌。無知時期有三個階段:低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神農代表了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另壹方面,女媧是更早的創世神,在神話中,她和伏羲結合創造了人類。五帝論所指的人,主要是在宗法部落聯盟及其解體的鼎盛時期或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時期的壹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領。
多數意見認為,隋仁、傅、神農稱為“黃三”,黃帝、顓頊、帝嚳、姚笛、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觀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盤古
是眾所周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角。據說世界是盤古用斧子打開的。這個故事傳到北魏,經李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從壹個流傳在南方少數民族中的神話,演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奇始祖。
廣吳波誌(九行)五運紀年
昨日盤古之死,亦是四山之首,日月之眼,河海之脂,草之發。按照秦漢之間的習俗,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西嶽足矣。古人雲:盤古淚為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人雲:盤古喜為目,怒為陰。吳楚說:盤古夫妻,陰陽之始。今天,在南海有壹個長達300英裏的盤古墓,盤古的靈魂也被後人埋葬。桂林有現代人崇拜的盤古寺,南海有盤古王國。今天,人們以盤古為姓。盤古,萬物之祖,生物始於盤古。
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成仙後,身體器官幻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海,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含有神話成分,但卻為我們研究中國的太陽神和月神提供了參考資料。五運歷的歷法認為,中華民族的太陽、月亮、二神由盤古的眼睛轉化,太陽神由盤古的左眼轉化;月神由盤古右眼化身,“男左女右”的民俗由此而來。
燧人氏是傳說中鉆木取火的發明家,先秦古籍中已有記載。隋人氏,古時候商丘地區是山林。住在山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生動物,打中野生動物的石頭與巖石碰撞時,往往會產生火花。受此啟發,燧人氏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點燃火絨,生了火。三十年前商丘農村還在使用這種生火方法。當時壹位聖人受到鳥兒啄食木頭產生的火花的啟發,於是折下木頭的樹枝,鉆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從此人類學會了制造人工火,烘烤食物,點燃,取暖,用火去嗅,人類的生活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稱他為“黃三之首”。
傅西施
傅,又名包和董。據說他是壹個偉大的發明家,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包家開八卦,了解諸神之德,萬物之情。”他還發明了“系繩成網捕魚”,造福於民。這是兩項偉大的發明。當然,社會上這種新事物的出現,是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伏羲氏族開始使用壹種筆記符號,並知道如何制作網和魚。西河又叫太昊伏羲。據說華胥氏踩著雷神的腳印,生下了兒子。他可以沿著生長在杜光野外的建築木材作為梯子“上上下下”。
伏羲有許多發明,而伏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智者之壹。傅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擁有超人的智慧。傅西施用壹個數學符號描述了他觀察到的壹切(這個二元數學模型已經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壹個方壇上,聽著四面八方的風的音樂,畫了八種掛卦,分別是□(幹)、□(坤)、□(震)、□(脊)、□(離)、□(根)和□(交),稱為“八卦”。他還模仿蜘蛛織網,制作漁網。根據這壹原則,他的朝臣句芒成了壹名捕鳥者。伏羲還制作了豎琴,創造了駕辯之樂。遠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開始出現。在古代,在金夢的東部,有壹條與黃河相連的河流,龍馬就從這條河流中畫出負片。傅根據龍馬圖,繪制了以幹、交、離、震、熏、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被稱為伏羲八卦。傅擡頭看天上的象,低頭看地上的法,用陰陽八卦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傅訂立圖書契約,妥為結婚,教授漁獵,結束了人們愚昧無知的歷史,創造了中華文明。馬龍浮屠廟成為“河圖之源”,而傅則被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為天地之精,形亦佳,體為龍麟,故稱龍馬。龍馬紅綠相間,高八尺五寸。它有駱駝壹樣的翅膀,聖人在位。消極的畫面來自孟河中部。”
傳說伏羲生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長於新樂(今河北省),死於古周琛宛丘縣(今河南淮陽)。參考:說文:《陳,萬秋,順侯桂滿印》。(陳玄等人說:陳喆,大空,畫八卦之地,木德之始,故隨木德)。”
《續博物誌》卷四:《祭中六輔:金為庸俗化之主,鳥為造福之主,災邪之主。吉通是中等職業學校,中間是陸海,陽侯是河海。”
《皇後世家》道史第二卷:“太昊之衰,* * *工始作亂,滔滔洪水,以至於禍國殃民,天崩地裂,絕地戒律,蓋中國河北,民不聊生。女媧為其神力服務,比起* * *工,毀* * *工,感動。然後四極正,冀州寧,地平自然,萬物復活。”《殷本紀》引《唐專利》:“昔蚩尤及其大夫亂民”。《周樹陸行》:“古有訓若,蚩尤始亂。”《易·周樹嘗麥解》:“昔日初,為第二後,立建典,命為第二卿,命其居,以近四方,慶天未盡之慶。蚩尤在追皇帝,爭奪涿鹿的位置。赤帝被黃帝嚇住了,他在仲基把蚩尤殺死了。以甲兵解氣,以大氣節依序思考,受皇帝懲戒。在名稱上,它被稱為‘絕對存在的荒野’。他被任命為清朝五帝在少昊的官員,因此得名“質量”。至於今天,不亂。案例:前兩段用的是“始亂終棄”壹詞,後壹段叫“昨始”,蚩尤追皇帝。說明在這些文獻的作者概念中,伏羲、女媧、* *公、蚩尤、、黃帝、的時代是中國歷史的開始。這樣我們就可以猜測,那些文學作者眼中的中國歷史的開端,就是“五帝時代”。這個年表中的“五帝時代”始於伏羲元年(約公元前2400年),止於舜帝末年(公元前2110年),約為291年(=2400-2109年)。也就是說,古人眼中的中國歷史起源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當時正是魯西、豫東空前繁榮的時期。參考:①《淮南子·天文訓》:“昔日,* * *工與顓頊爭帝,壹怒之下,觸之不遂山,天破,地絕失。”(2)《淮南子原道訓》:“昔日* * *之力,觸之不周山,使地向東南傾斜。與高辛爭奪皇帝,他潛入豫園。宗族毀了,就要毀了。”(3)《列子·唐雯》:“後* *公家與顓頊爭帝,怒觸不遂山,天破,地絕失。”(4)論官話與魯:“* * *公家有九叔,其子厚土能平九土,故崇社稷。”5《淮南子》?書上說,“順治年間,* * *工撼洪水,留下瘦空桑樹。龍門不開,呂梁不發達,江淮流過,四海皆準,百姓皆去山山水水。順就是讓禹疏通三河五湖,開辟伊闕,引導江河溪流,平整溝渠土地,流入東海。洪水泄,九州幹,萬民好。”⑥作者劄記:“黃帝是黃三和五帝的分水嶺,所以古代有的學者把黃帝看作是黃三的末代,有的則認為黃帝是五帝之首。"
伏羲後來成為東方的皇帝,他的朝臣句芒成為他的神。句芒是鳥身人面的形狀,駕馭著兩條龍。他在元野的兩個* * *地方,經營東方綠土樹,是春的主神。
神農
神農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據說也是農業之神,教人耕種,也是醫藥之神。相傳神農嘗百草,造藥。傳說神農死於他嘗試的有毒草藥。他就是傳說中掌管莊稼的土地神。大概是指農業開始發展的原始社會的氏族名稱。據記載,過去人們吃生肉,喝動物血,穿動物皮。神農認為,人很難這樣生活。所以他“嘗百草之精,觀其苦,教百姓食五谷。”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古代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不存在。後來有人推測,神農的事跡大致反映了母系氏族制度繁榮時期的社會狀況。
據西漢初年古籍《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壹日遇七十毒”。四川還有壹個感人至深的神話傳說,說的是神農為了給人治病,嘗試了各種草藥,有壹天嘗了壹種劇毒斷腸草,最後腸子都斷了,為人民獻出了生命。神農還教人交易交換:“神農以日本、中國為市,以天下之民,集天下之財,交易後以退為進,各得其所。”這些傳說是他的祖先顏地被後人神化,說明他和黃帝壹樣,是中華文明的始祖。
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相傳生於吉水,故姓吉,住在軒轅之丘,故名軒轅。中國有熊,又稱熊氏家族。
黃帝靈活善辯,道德情操高尚,被視為西北遊牧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結盟,打敗蚩尤率領的九黎族入侵,代表神農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在漢泉與顏地部落發生了三次戰爭。黃帝統率以熊、蠍子、浣熊、老虎等猛獸為圖騰的氏族參戰,打敗顏地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發展迅速。史書記載“黃帝子孫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有姓,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發明都被後人歸功於黃帝,說他以玉為兵器,造舟造弓,染彩衣。他讓妻子雷祖教人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詞,要下大力氣,又命令淩倫造樂器。這些傳說都不靠譜,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的生產工具有了很大的進步。
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所以被稱為“軒轅子孫”、“炎黃子孫”。黃帝子孫與其他部落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中國最早的古代史體系。在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戰國時期形成了幾種“五帝”學說;“黃三”壹詞出現於戰國末期,直到漢代,五帝之前才形成了“黃三”的幾種學說。
“黃”的本義是“大”、“美”,不作為名詞使用。戰國末期,因為神的“帝”字作為主人的稱謂,所以用“帝”字來稱呼神,如楚辭中的西帝、東帝、上帝。在當時,它還被稱為“黃三”在皇帝的名字,黃帝和泰皇。在《李周》、《呂春秋》、《莊子》中,“三皇五帝”、“管子”也分別解釋了帝、皇、王、霸的不同含義,但其名稱並未得到證實。
漢代界定的人類歷史上關於“黃三”的學說有五種:①《尚書》傳稱隋人、伏羲、神農。《韓力文家》和《春秋紀年序》也說了同樣的話,以項人為中心。②《春秋·都雲》的樞是伏羲、女媧和神農。(3)《禮記·名篇》是伏羲、祝融、神農寫的。《孝經·鉤命決引》與《禮記》相同,但祝融排在最後。(4)《白虎傳》據說是伏羲、神農和* * *工。⑤西漢末年《詩經》所列古史體系中,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增加了少昊金田,在戰國所提“五帝”之外又增加了壹個皇帝。因此,壹些人將最初的五帝之首黃帝提升到黃三,與伏羲和神農並列。首先,鄭持此觀點,張衡的《漢順帝書》和皇甫謐的《帝王百年》也沿襲此觀點。然後偽《尚書·序》就宣揚這個理論。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三個皇帝。事實上,上述所有理論都是西漢末年後舒威編造的神話。
漢代神中還有壹個黃三的傳說。西漢末年,黃三被選為皇帝,黃帝和黃仁被稱為舒威《春秋命歷序》和“學之始”。道教經典中的黃三分為前、中、後三組:“三皇”也有人形(壹說他們分別是十二頭、十壹頭、九頭);《鐘》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壹頭、九頭(相傳鐘帝皇為幽巢氏,鐘為燧人氏);黃三之後,皇後蛇的頭是伏羲,皇後地黃的頭是女媧,皇後牛的頭是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中充滿了這壹形象。
“帝”這個詞本來指的是天帝,但孟子時代並沒有出現“五帝”這個詞。他的書只提到了“三王五霸”。只有在《荀子》中“五帝”壹詞排在“三王”之前,但沒有人給他們命名。《論兵篇》中只有堯、舜、禹、唐被稱為“四帝”。《孫子兵法》裏有壹句“黃帝優於四皇”,好像叫四皇五帝(但梅說“帝”字是“軍”的誤)。《管子》和《莊子》都多次提到“三皇五帝”,兩者都不是指真名。其實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古代帝王或神靈的名字已經很多了。大致有黃帝、、伯夷、* *公、鯀、禹、四月、嵇(廢)、高、、玄韜、高嵇、常等居西。未知地區有帝鴻家、縉雲家、金田家、烈山氏家、湯濤家(前兩家可能在西邊,後三家可能在東邊)等。從東到西包括博安、妃子等。,而那些來自東方的和壹個來自南方的則有祝融,即崇禮,以及他們的後代八姓(如紀廉姓楚祖)等等。《莊子》中列舉了十二位古代皇帝和書中反復提到的其他古代皇帝,《劉濤》中列舉了15位,《逸周書》中列舉了26位。由於戰國後期五行學說的逐漸確立,任何事物都必須組合成壹個數,所以需要在上面提到的眾多古代帝王中列出“五帝”,於是出現了以下五種五帝學說。
①“五帝”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根據《國語·魯豫》中對他們的贊美。宗室編造了壹個以黃帝為祖先的世系。魯的《春秋》和《五帝實錄》繼承了這壹理論。
②、神農、黃帝、堯、舜五人在提出的戰國政策與易的銜接。《莊子》、《淮南子·舒針荀》和《三》,也都有這種說法。通鑒外集反對三皇五帝論,但裏面列出的最早的皇帝還是這五個。
(3)太昊、顏地、黃帝、少昊、顓頊,記載於魯春秋十二朝。《禮記·月令》也是這麽說的。王符《論隱夫》把古代帝王納入五帝血陰體系。
(4)《詩經》中安排的古史體系,是以十二紀、月令為依據的。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在前五帝之外加了少昊,說五帝有六,都與五帝相合。但自東漢以來,“鄭基明”等學說將黃帝提升為黃三之壹,皇甫謐的《帝世紀》緊隨其後,而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所以《尚書偽序》是以世界經典前面的伏羲、神農、黃帝命名為黃三,後面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這壹理論以其對儒家經典地位的尊重,將來會被史書所采納。於是這種“三皇五帝”的理論就被當成了古代的信仰史。
⑤《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引用了的《蕭炎畫像》,以黃帝、、顓頊、坤、堯為五帝,似乎是最新的壹個。然而,吳亮只有600多卷通史。據陳歷《白虎證》認為,無量宗廟畫像碑可能是誤碑,但此說仍出自漢人之口。
至於神話中的神,在《山海經》中全部稱為皇帝,後來也稱為“五帝”。比如《楚辭》中有壹句“令五帝”,與“指天”、“戒六神”壹起指神。《晏子春秋》中有壹句“楚巫求五帝賢德”,顯然指的是天帝。所以漢高祖劉邦在《史記》中說:“聽說天上有五帝。”也就是說在戰國末期就開始流行了。同時還有五色帝王論,祭祀白、清、黃、易四神,高涵祭祀黑帝廟。至春秋緯與文瑤鉤,五色帝有名曰:“蒼帝曰靈威,亦帝曰赤怒,黃帝曰含轂,白帝曰白而不肯,黑帝曰汁光。”鄭玄對《禮記》中“王吐故納新”壹句的批註,即他引用這些名字為“太尉五帝”,說“王的祖先都覺得五帝的本質太小,不足以維生”。地球上的五帝,據說是天上的五帝所生,提出了“感帝”的謬論,王肅已經拒絕了。
總的來說,“黃三論”所指的人是中國先民在不同史前文化階段的標誌。無知時期有三個階段:低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神農代表了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另壹方面,女媧是更早的創世神,在神話中,她和伏羲結合創造了人類。“五帝論”所指的人,主要是宗法部落聯盟鼎盛時期和軍事民主解體時期的壹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