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區,起初人們只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並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
棉花傳入我國,大約有3條不同的途徑。根據植物區系結合史料分析,壹般認為棉花是由南北兩路向中原傳播的。
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據史料記載,至少在秦漢時期,之後傳入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
第二條途徑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時間大約在秦漢時期。
第三條途徑是非洲棉經西亞傳入新疆、河西走廊壹帶,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際,棉花傳播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陜西渭水流域。
擴展資料: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壹般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雕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壹年生草本,高0.6-1.5米,小枝疏被長毛,葉闊卵形,直徑5-12厘米,長、寬近相等或較寬,基部心形或心狀截頭形,常3淺裂,很少為5裂,中裂片常深裂達葉片之半,裂片寬三角狀卵形,先端突漸尖,基部寬,上面近無毛,沿脈被粗毛,下面疏被長柔毛;葉柄長3-14厘米,疏被柔毛;托葉卵狀鐮形,長5-8毫米,早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