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溯源《道德經》第壹章

溯源《道德經》第壹章

溯源《道德經》第壹章

作者? 程勇

通行本《道德經》第壹章

道 可道,非 常道;

名 可名,非 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帛書第壹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本章是道德經中開篇第壹章,也是最難解讀的壹章,目前對這壹章的各種解釋可謂五花八門,莫衷壹是。

? 要想真正接近老子原本的思想,我認為現在是重新研究老子這本著作即通行本所謂之《道德經》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與老子同時代的***同語言文字“甲骨文”,我們有了目前為止最接近老子原著的文本—1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

老子其人我在這裏就不再介紹了,各種文本的介紹都幾乎差不多,現在查閱也相當方便。我在這裏著重談談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的由來以及和老子帛書的不同之處,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誤讀。

據史記記載:《老子》分上下兩篇,分別為“德論”和“道論”,“德論”在前。各篇不分章,書名就叫《老子》。《道德經》這個書名都是漢魏後追加的,包括通行本分為八十壹章,都是後人編撰而成。這在成型的過程中也是不盡相同的。目前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為81章。但歷史上還有其他分章版本,如西漢莊君平後避諱改名嚴君平又名嚴遵所著《道德經指歸》分為72章,元朝吳澄的《道德真經註》分為68章,可見分章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個人依據自己的理解為了方便研讀而分的;

? 古代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任何壹本書要流傳,都是靠人手抄錄,在抄錄的過程中,把個別字抄錯或誤抄現象在所避免,甚至有人按自己的片面理解將其中字句進行修改也不無可能,所以各種版本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考證已知的自戰國到1949年265個不同時期、不同註解者的版本,其中稱《老子》的120部,稱《道德經》的145部之多。從兩漢以來壹直到民國時候,中國歷代學者對《道德經》所做的註,按各自解讀所作的著本也可謂汗牛充棟,可見因無正確指歸也就難免會產生差之毫厘 繆以千裏的結局了。這正是凸顯帛書出土的重要性了!

?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有兩個版本,考古專家把它分稱為甲本和乙本。甲本用篆書抄寫,乙本用隸書抄寫,另據所避漢朝皇帝名諱,比如乙本中“恒”這個字能反復出現,說明乙本比漢文帝劉恒要早,而甲本中,“邦”這個字不斷的出現,證明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那斷代就已經到先秦了,所以確定甲本年代稍早。如今甲乙兩個版本合稱為《老子帛書》。也毋庸置疑地證明了老子帛書遠比現在通行本《道德經》要古老的多,要更接近老子原著,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它與老子所著原文壹致。通過老子帛書,會發現其用字及用詞都相當古遠,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須用老子時代的語言,而密碼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考證的中國最早的漢字。已知的甲骨文單字有4500個左右,但到迄今為止能夠釋讀出字只有1700個左右。而老子帛書全文約為5400余字,其用字以不重復計算,***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約占95%;所以用已解讀出的甲骨文來還原老子的文字原意應該完全可行了。

據通行本《道德經》和《老子帛書》的對比,前者對後者的改動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話中有160多句語義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中僅因避諱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5個皇帝的名字而產生的變異就達100處之多。帛書《老子》出土40多年來,海內外學者們對帛書《老子》的研究壹直沒有間斷,也從多方面、多角度證實了通行本《道德經》“多後人所改”,“與古《老子》相遠”,“謬誤實多”的推論。所以我們是幸運的,可以借此機會重新認識老子,重新認識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們就拿第壹章《道德經》通行本的內容與《老子》帛書逐句作壹對比講解。

很顯然,這壹章《老子》所有全部6句話都被修改,總***64個字中修改了25個。《道德經》把這壹段中的所有“也”字刪除,把全部四個“恒”字換成了“常”字,再把兩個“無”字改成“無”字。第三句中的“萬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觀其所噭”,改成了“以觀其僥”。噭是“呼喊、鳴叫”的意思,“僥”是“邊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動很大,還多了“同謂之玄”這個贅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 我們現在來講第壹句話,“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現在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恒”是指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變化。這是老子的宇宙觀,表示在宇宙中存在永恒不變的可能性。

“道”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機制和原動力。“道”也就是自然規律體現。是超越萬物的,是永恒不變的。在老子後面的章節中還有具體論述。

? “常”的定義是指經常,通常,指在壹定條件下不變,就是說還是會變的。

? “可道”是指人類可以學習,模仿和應用天之道,指人道。

? 那麽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自然規律即天之道,人類是可以學習和應用的。但人類學習的行為和應用的方法都是人之道,而不是永恒不變的天之道。

? 通行本中這句話被眾多的人理解為:能夠說出來的都不是“道”。如墜雲霧。

老子開篇第壹句就點明了天道與人道的差別,也為後面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埋下伏筆。

帛書第二句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通行本中是“名可名,非常名”。

“名”的意思是指人類在認知活動中對事物進行描述和解釋進而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是人類活動過程中階段性的認知結果。

? “可名”的意思就是人類對事物、現象以及各種因果關系進行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而且這種行為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不會停止的。

“非恒名”是指人類在對事物及現象在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知的深入以及萬物本身的發展變化會不斷對應變化。註意,這裏有兩個變量在同時進行。這是人道常識,那麽是否存在超越人道常識的“恒名”呢?老子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恒名”的意思本身就是指超越萬物而存在的“道”,因為“道”是永恒不變的,人類對於“道”的認知最終會趨向於“恒名”。因此老子才在下文中提出“恒無欲和恒有欲”的命題。

? 那麽這句話應該這麽解釋:人類在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後而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隨著認知的深入和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定義和命名的結果也隨之變化。

老子在這句中又提出了壹組(兩者),即“可名”與“恒名”的區別。“道”雖然表現在萬物之中,但卻超越萬物而存在,是永恒的,恒名的。對這種說法的證明是老子隨後在很多章節中都提到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在通行本裏,說的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我認為“萬物”可能更確切地表達了老子的思想。

“萬物”是指除了“道”以外的壹切事物,當然也就包括“天地”。

這句話的句讀目前還有著不同的看法。經過仔細研讀還是認為帛書的斷句比較符合老子原意。

? 帛書《老子》全文中***有83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簡寫的“無”字,5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繁寫的“無”字,而通行本《道德經》中把83個現代的人認為的簡化字的“無”字全部改寫成了繁體字“無”字,而帛書中兩種字體同時存在,說明老子對這兩個字壹定是有不同含義或不同深意的。而簡寫的“無”字貫穿了老子思想整個核心,所以開篇老子就給予了定義。

? 在帛書《老子》中的兩處繁體字的“無”字,應該表示的就是現實世界中的“沒有”的意思。而簡體的“無”字,應該指萬物還沒有顯現出來前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又能感覺到的真實存在,是壹切事物萌芽狀態前的原點。

? 首先老子這個“無”它是真實存在的,但無法觀察到,只能感覺到。但它蘊含了整個宇宙的信息和能量。

那老子為什麽把“無”定義說是“萬物之始”呢?這個“始”是什麽意思?我們先看“懷胎”的“胎”字,“始”字和“胎”字有密切聯系。古代人在講懷胎的“胎”的時候就說“始也”,就是生命剛剛開始孕育的那個狀態叫“始”,他是有實相的。那麽在胎兒還沒有成型之前的狀態呢?沒有實相,但能說他都是“無”嗎?不是“無”,它蘊藏了所有信息,所以,孕育的最初的階段叫“始”。“始”,就是這個涵義。後來,“胎”和“始”各表意思了。

? 壹個“無”字代表了老子的世界觀,也描述出了世界最初的原點狀態,這種狀態是“萬物”開始之前的狀態,蘊含萬物所有的信息和能量。“道”就是推動這種原點裂變和能量轉化的動力。

“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當萬物開始形成的時候,變“實”的時候,到我們可以感知的時候,“道”就變成是生養、滋養去推動萬物發展的母親。

? “無”和“有”是“道”要領導的兩種狀態,即萬物必須要經歷的兩種表現形式。萬物在“無”的狀態時,“道”是推動的力量。萬物在“有”的狀態下,“道”是引導萬物自行發展的規律。

? “母”字中的兩個點在甲骨文中的圖案就是兩個乳房,就是女子在哺育孩子時候的畫面。老子用母親的含義來表達“有”的狀態是非常完整而清晰的。

? 在萬物開始形成之後,“道”是生養萬物的、推動萬物的自行發展的,它生養了萬物,這就是老子要表達的思想。老子在講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麽來的。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這句話不但是本章的難點,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這是認識“道”,遵循“道”的途徑即方法。在後面的很多段落中都有更加明確的解釋。

“無欲”,指要用“致虛極也”的方法達到壹個虛空的,沒有什麽主觀的能動性,沒有主觀意願的這種狀態。

“妙”(眇)是精妙;精微的意思。王弼註釋為:“妙者,微之極也。”“妙”包括“眇”字在甲骨文中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妙”字在小篆中是這樣寫的:

我認為應該有抄錯的可能,誤把“妙”寫成了“眇”。

?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讓自己壹直保持在虛空的清靜的狀態下來觀察、來體會“道”的精微的本質。這就是“以觀其妙”是這意思。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有欲”就是用“守靜篤也”的方法帶著自己的角度,帶著自己的學識和思維,實際去觀察“道”推動萬物運行產生出來所有動靜,體會“道”運行的規律。

“噭”原意是呼喊,鳴叫的意思。

“其所噭”指道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動靜。

通行本中的“僥”是邊界的意思。所以與原文原意不符。

老子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用兩種狀態來觀察萬物,壹個是“無欲”,壹個是“有欲”。

老子告訴我們如果能夠保持壹種虛空的清靜的狀態,能體會到事物的運行的本質。另外壹種是“有欲”的狀態,即人的理性狀態。根據個人既有的知識,現有的條件,依據“道”的規律推導出結論。

我們要學會這兩者之間來回切換,根據現實狀態有所偏頗,並學會把兩種思維模式交互起來壹齊分析問題,這是才是老子要告訴人們的智慧。

?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兩者”指的是快“可道”與“恒道”;“可名”與“恒名”;“無”與“有”;“無欲”與“有欲”,這四組兩兩對立統壹的關系。

? “同出”指的是對立統壹的兩者都是對“道”的解釋,只是從兩個方面去解釋同壹個命題而已。

? “異名”指不同的描述和定義。

? “同謂”指的是四組兩兩對立統壹的命題,只是壹個事物兩面而已,最終都指向“道”。

這四組兩兩對立統壹的命題將在整個篇章中廣泛的展開說明。

而在通行本中加了“此兩者”和“同謂之玄”的贅句讓後人產生了重大歧義。“此兩者”變成了特指“無欲”和“有欲”,忽略了前面三個對立統壹的命題。“同謂之玄”的狗尾之續,打開了道學即玄學的大門,把“道”引向了不可道不可名的歧路。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 “玄之有玄”中“玄”是深奧悠遠的意思。“玄之有玄”是指再深奧悠遠的地方也都有生發這種深奧的奧秘。

? “眾妙”是指世界萬物所有的精微變化集合。

? “眾妙之門”指知道了“玄之有玄”的道理,是探索世間萬物所有精微變化的途徑即用“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