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鹹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參見太平軍北伐、太平軍西征)。鹹豐六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壹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眾怨,只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後起良將,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的建議,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壹)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編輯本段人物履歷
太平天國天王玉璽
1、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福源水村,出身農家,讀過村塾,屢試不第。 2、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翌年到廣西貴縣 (今貴港) 賜谷村宣傳拜上帝教真義。後回花縣,著《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文。 3、1847年8月,赴廣西桂平紫荊山會馮雲山,組織力量,開展政治鬥爭。 4、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營盤嶺聚集2萬多會眾,舉行反清武裝起義,建立太平天國;3日,在武宣“登極”,稱“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諸王。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領兩湖,再從武昌沿江東下,攻占南京。 5、1853年定都南京,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結果北伐失利而西征勝利。入主天王府後,深居簡出,生活奢靡,大權交由楊秀清掌握。 6、1856年,太平軍先後擊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楊秀清居功自傲,逼封萬歲。遂密詔韋昌輝、秦日綱,誅殺楊秀清及其家人、部屬2萬多。 7、1857年,石達開率20萬精兵出走後,只得重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轉局勢。 8、1859年,命洪仁玕總理朝政。清廷聯合帝國主義加緊鎮壓太平天國,安慶、蘇州、杭州等相繼陷落,天京被圍。 9、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早年洪秀全
1853年太平軍奇襲天津城
洪秀全祖籍廣東,生於耕讀世家,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壹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鄉試都失敗落選,第三次在廣州落選後已經是25歲(1837年,當時把出生之時當作1歲)了,受此打擊回家以後重病壹場,壹度昏迷。病中幻覺有壹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言語沈默,舉止怪異。此時,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在6年後的1843年春天,再壹次參加了廣州的鄉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 這時,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壹書,把書中內容與自己以前大病時的幻覺對比,認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誅妖,壹氣拋開了孔孟之書,不再做壹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索性把家裏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未曾讀過《聖經》,洪秀全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教”。 洪秀全說:“人心太壞,政治腐敗,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壹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尊耶和華為天父,基督為天兄,不過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跟主流的基督教在教義上相差甚大,洪秀全自稱耶穌之弟,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間來替天行道。 太平天國天王玉璽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轉至廣西壹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壹所基督教堂學習了幾個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而拒絕了。洪其後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並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決定反清,加緊準備。會眾在下半年間陸續前來金田團營,在1851年1月正式宣布起義,揭竿而起。
創建太平天國
李秀成
1851年初,洪秀全稱天王,建太平天國。1852年太平軍離開廣西進入湖南,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馮雲山、蕭朝貴已死,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主張把四書五經列為禁書,楊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讓步,後者只好同意四書五經在修改後可以刊印流傳,然而,直至太平天國滅亡仍未曾刊行。後來洪秀全又修改《聖經》,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及個人喜惡改動內容,在太平天國內頒行。 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秦日綱對東王不滿,在1856年密詔三人誅殺東王,9月發生天京事變,東王、北王與燕王先後被誅。翼王石達開在天京主政壹段時間,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兄弟洪仁發、洪仁達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引起石達開不滿。1857年石帶領大軍出走,脫離天王指揮。自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洪秀全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太平天國卻開始走下坡。 天京事變 1856年(鹹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向榮在8月9日死後,其死訊不久便傳入天京,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另有圖謀,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為“萬歲”。 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後來陳承瑢向天王告密,謂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綱鏟除東王。 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淩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 翼王石達開抵達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城外,韋昌輝其後盡殺翼王府中石達開的家屬。 石達開從安慶起兵,聲討韋昌輝,此時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石達開。洪秀全為平眾怒,11月2日將韋昌輝處死,不久又處死秦日綱和陳承瑢。
晚年洪秀全
南京市天王府遺址內的天王寶座
清軍開始進迫天京,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撐下,太平軍在數年間阻止了清軍的很多攻勢。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達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為軍師、幹王,名義上總理天國朝政,卻不肯把軍師的權力交給他。由於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異姓為王。後來洪秀全為了籠絡人心及分散諸王權力,開始濫封王爵,末年封王者竟達二千多人。 1861年12月間,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贊巴夏禮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後平分中國為條件,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朝。洪秀全與群臣商議後,決定不接受英國人的建議,並且說:“我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1862年,陳玉成被清軍殺害後,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據點逐壹陷落。 洪秀全晚年,不僅思想狹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壹度改國號為“上帝天國”,在眾人反對下,才改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李秀成知道天京難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反被洪秀全斥責。面對困境,洪秀全沒有采取適當的對策,卻向將士宣稱將有天兵下凡,驅走清兵。
洪秀全死因之謎
1864年3月,天 《李秀成自述》手稿
京合圍後,城內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饑,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天京(清方記載稱自殺),清軍在城陷後將他的遺體毀掉。 另壹說法,洪秀全死於自殺。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大多數人認為洪秀全死於自殺。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將領,洪秀全去世時,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當有較確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後半部分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太平天國的對手、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壹八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7.26)的奏稿中說:“首逆洪秀全實系本年五月間,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稱:“有偽宮婢者,系道州黃姓女子,即手埋逆屍者也,臣親加訊問。據供,洪秀全生前,經年不見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軍急攻,服毒身死,秘不發喪。而城裏群賊,城外官兵,宣傳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根據上述資料,大多史家認為洪秀全系“服毒自殺”。郭廷以說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在《太平天國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內容,認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歷,即1864.6.1)服毒逝世”。但當時的學者對洪秀全自殺說,已有壹定程度的懷疑。
編輯本段業績綜述
金田起義
他壹生的業績主要有: 壹、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對動員群眾推翻清朝統治的鬥爭起了重要的宣傳和組織作用;其後寫的《原道救世訓》、《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為太平天囯起義作好了思想輿論準備。經數年努力,洪秀全在傑出的農民領袖馮雲山的幫助下,拜上帝會得以迅速發展,為金田起義奠定了基礎。 二、從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領導了這場農民戰爭的全過程,歷時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先後攻占600多座城市,給了中外反動勢力以沈重打擊。 三、兩次建立領導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諸王,使太平天囯初具規模,加強了領導力量,提高了太平軍戰鬥力,為太平天國的迅猛發展打下了基礎;後期,在“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局面上,洪秀全選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主持軍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務,形成了壹個新的領導班子,使太平天國能繼續堅持鬥爭。 四、頒布革命綱領。前期,1853年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改變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會的措施。其內容表現了農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決土地問題的強烈願望。綱領內容的完備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歷代農民革命所能達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1859年頒布了洪仁玕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寫的《資政新篇》壹書。這是後期太平天囯的重要政綱,說明他在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上,較同時代的地主統治階級思想開明,眼界開闊。 事實上,《資政新篇》從來沒有在太平天國的管轄區域實施過,太平天國也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政權建設,他們實行的是軍事奴隸制度,不代表任何歷史進步力量,而是具備邪教組織的所有特征。 這本書是洪仁軒為了顯示自己的政治權威,平息自己無功而受封為‘幹王’引發的諸多將士的憤怒,以自己的香港經歷為藍本,寫出了近似於遊記的書。在太平天國後期,洪仁軒從來沒有取得過領導地位,他僅僅是洪秀全的政治傀儡,他的美好願望被太平天國的現實擊碎。
編輯本段失敗原因
洪秀全畫像
太平天囯運動,之所以能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是與他的巨大貢獻分不開的。乃至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願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太平天囯是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之下失敗的。但作為太平天囯運動的最高領導人,洪秀全的嚴重錯誤也是不可忽視的。洪秀全的錯誤主要在於: 壹、定都天京後,封建意識與日俱增,等級觀念、享樂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簡出,嚴重脫離將士群眾。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權向壹個新的封建王朝政權蛻變的過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別惡劣的帶頭作用。思想作風上的質變,使其愈往後,則更多地像壹個封建帝王。天京內訌就是領導集團內部這種封建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太平天囯後期,為防大權旁落,洪秀全壹反前期用人路線而“用人唯親”,形成壹個排斥異姓的洪氏集團,使得後期政治日益腐敗,給太平天囯內部帶來致命危機。石達開是太平軍最優秀的統帥,所部又是太平軍精銳。他德才兼備,深得全體軍民擁戴,天京內訌之後,他是唯壹能團結群眾輔佐洪秀全重振國勢的人選。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挾制和排擠他。因此,石達開出走,致使太平天囯出現分裂局面。其後,陳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京圍壹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問才德、功勞,親戚、廣東同鄉或捐有錢糧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數竟達到2700人以上。造成後期天國朝政混亂、吏治敗壞、軍事削弱的局面。 三、上帝的代言人,卻毫無仁愛信義。 洪秀全本就多疑,內訌之後,更是任人唯親。首先是他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分別封為安王、福王,讓兩個老哥掌權,壓制、監視石達開。之後洪秀全迫於滿朝反對,不得已取消兩個昏庸兄長的王爵,還是對他們言聽計從,後來又再改封為信王、勇王,壹直幹預朝政。此兩人都極其自私、貪婪、愚蠢、橫蠻,專出歪主意,卻最受洪秀全信任。天京危急之時,洪秀全更是明確宣布,朝政由洪仁達執掌。前面說過的洪仁?,是洪秀全堂弟。因為本家人可靠,又不像兩個老哥那樣粗鄙,就立馬三級飛升。洪仁?雖然只會紙上談兵,而且戰敗犯罪,還是委以重任。堂兄洪仁政,也無功勞和戰敗犯罪,換個官做,後又封恤王。親侄族侄十余人,壹概封王。洪秀全外甥幼西王蕭有和,很受洪秀全喜歡,洪臨死前不久,封他為前臺發命者。洪秀全的女婿鐘萬信、黃棟梁、黃文勝,同樣受寵信,個個封王。這些皇親國戚,廣義上的“洪氏諸王”,都不會打仗,不會辦事,幾乎個個貪暴兇橫,胡作非為。在南京城裏,人人害怕和憎恨,在各地太平軍中也廣被厭惡、鄙視,卻又都無可奈何。
編輯本段人物性格
洪秀全雕像
據洪仁玕回憶,洪秀全少年時“兩兄助其父耕田,又種些瓜菜,全家食糧由此供給。”家庭出身的寒微,使洪秀全青少年時代就飽受生活磨難,漸漸產生了低人壹等的自卑感。在其發動起義後,低微的出身又常為統治階級所攻擊,“所謂偽天王者,姓洪,深居不出,本廣西乞丐。”於是,洪秀全就不斷采取措施擡高自己及整個洪氏家族的地位,甚至依靠壹個自創的宗教,把自己神化。洪秀全自比為太陽,他的妻子則為太陰月亮。同時,在太平天國內部實行壹套嚴格的“分貴賤”、“判尊卑”的等級制度。1853年,太平軍剛剛攻下南京,他就開始大興土木,營造比明清故宮還要大得多的“侈麗無比”的天王府,並廣選民間秀女入宮。天王進膳,也要放炮奏樂,鼓聲、鑼聲、鈸聲與炮聲交作,膳畢始停。禦膳用品也多是金制的。 洪秀全自幼“熟誦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其後更遍讀中國歷史及奇異書籍,均能壹目了然”受的是儒家傳統文化教育。渴望由士而仕,壹舉成名,完成由“田舍郎”到“登天子堂”的轉變,其家人和族人都對洪秀全抱有極高的期望,洪秀全自己也希望通過科舉,謀取功名,光宗耀祖。他曾先後四次(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赴花縣、廣州應試,然而“初考時其名高列榜上,及復考則又落第。”洪秀全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服”,“自己來開科取士”。從洪秀全發動起義後,采取種種嚴厲的排孔斥儒活動中,宣稱“推勘妖魔作怪之由,總究孔丘教人之書多錯”。太平軍進軍途中,廢偶像、搗孔廟、燒經書,所謂“敢將孔孟橫稱妖,經史文章盡日燒”。據張德堅在天京目擊所述:“搜得藏書論擔挑,行過廁混隨手拋,拋之不及以火燒,燒之不及用水澆。讀者斬,收者斬,買者賣者壹同斬。”這些舉措,正是洪秀全由科舉不第而產生嚴重自卑心理的絕好註腳。 楊秀清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又有“天父附體”的特權,所以在廣大太平軍將士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隨著地位的穩固,他開始熱衷於個人權威,“威風張揚,不知自忌”,直至發生“逼封萬歲”的事件。對東王的飛揚跋扈,洪秀全顯得虛弱無力。史學界壹部分人否認天京事變中洪密詔召韋進京殺楊的事實。實際上,從當時客觀形勢分析,如果沒有洪的密令,韋是不敢也不能殺楊的。屠殺事件發生之後,洪也沒有出面制止和馬上追查韋的反叛行為。石達開回京,指責韋的擅殺,卻遭韋威脅被迫逃出天京,韋殺其全家。長期以來,他時時刻刻感到楊秀清對於自己地位和寶座的威脅,感到自己是在楊的陰影下生存。借韋之手殺楊,對他來說,是解除了壹個心頭大患,對其自卑心理當是壹種很好的補償。 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征。《天父詩》中有多處反映他發怒生氣的情景。如“亮(火)沖起來誰人受,亮(火)不救開燒死該!”“亮(火)起跪求要虔誠,亮(火)未救縮莫起身。”諸如此類的句子,《天父詩》中隨處可見。楊秀清也曾借“天父下凡”指責洪秀全“性氣太烈”。洪秀全壹旦火起,就會嚴厲地責罰人,輕則斥責、餓飯、杖責,重則斬手斬腳、殺頭甚至更為慘酷。而且洪秀全性情固執,脾氣暴烈如火,根本不給人分辯的機會,他說“只有媳錯無爺錯,只有嬸錯無哥錯。只有人錯無天錯,只有臣錯無主錯”,他力圖通過嚴酷的刑罰維持其至高無上的特權地位。 洪秀全缺乏自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日益迷信自創的“上帝”而不能自拔。在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中,他信天不信人。廣大將士出生入死,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勝利,在他那裏變成了“天靈”的結果。因而士氣受到嚴重摧殘,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越到後來,他越發迷信,甚至到了喪失理性的境地。天京被困,危在旦夕,李秀成指出城中兵少將寡 ,提出“讓城別走” ,他卻說“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不自信的另壹表現是濫封王爵。從1862年初,封陳坤書為護王始,到10月,封王30余人。1863年4月,封王達90多人。到太平天國失敗時,封王達2700余人。 洪秀全無遠慮、難把全局,戰略、戰術上的目光短淺顯而易見。起義之初,面對清軍的圍剿,洪秀全消極防禦,不能有效的打破清軍的包圍和封鎖。永安突圍後,局面雖有所改觀,但太平軍仍然是流動作戰,毫無定止。攻克武昌後,太平軍不是乘勝打擊尾隨而來的清軍江忠源部,而是忙於在武昌搜刮財物、美女,終使之成為太平軍的肘腋之患,長期擺脫不掉,影響了太平天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