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大熊貓曾經生活在包括大半個中國,老撾,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越南北部的亞熱帶常綠林中。由於開墾、采伐以及公路等原因導致生境大量喪失與片斷化,大熊貓種群已經退縮到陜西秦嶺南麓、甘肅以及四川盆地西緣的岷山、邛崍、涼山、大小相嶺等六個高大山系中。長期以來,由於人類大規模活動的幹擾,特別是近十年來大規模的道路、水壩、采礦、大規模旅遊等基本建設發展的威脅,導致大熊貓棲息地進壹步喪失、退化、破碎化。過去30和50年,分別有16.5%和55.1%的大熊貓棲息地所喪失。未來50年,即便是我們不再侵占大熊貓壹寸家園,那也僅有23,000平方公裏的棲息地散布在這六個山系的大熊貓種群早已被人類活動所割裂,現存的約1600只大熊貓也已被人類割裂為18個在地理上相互隔離的種群。
註:
大熊貓古稱貔貅、白豹,最早出現於《詩經》。以後又由此二名派生出許多古名。明代曹學?所著《蜀中廣記》卷五十九《方物記》章內,歷數了大熊貓古名:貘、貊、白豹、猛食獸、猛豹和鐵食獸等。也有的古籍中把它解釋為壹種似豹而又兇猛的野獸。
擔任世界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的中國專家組副組長、南充師範學院教授胡錦矗經細心考證確認:大熊貓在古籍中的名稱有20多個。諸如貔貅、白豹、執夷、貘摯獸、白?、文?、皮裘、角端、?或幹將(指雄獸名)、貅或莫邪(指雌獸名)、貘或?、貊或、玄貘、貘、白狐、猛豹、猛氏獸、嚙鐵、食鐵獸、林雲等古名。
到了近代,中國最初通用名稱是貓熊或大貓熊。50年代初,重慶北碚博物館首次展出時,說明標題橫書“貓熊”二字,當時參觀者還習慣地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後約定俗成,大熊貓的名稱被國人所公認。
在四川大熊貓產地,大熊貓多被稱為白熊,或老熊、花熊。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大熊貓與浣熊親緣關系很近,但較之浣熊為大。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又叫金狗,大熊貓體色白故而稱其銀狗。竹熊,則以它食竹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有的珍奇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