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道樂學·國學經典” D402
《孟子》滕文公下
五
原文
公孫醜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幹木窬垣而辟[1]之,泄柳[2]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3]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4]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謅笑,病於夏畦[5]。’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註釋
[1]段幹木:晉國人,清高而不屑為官。魏文侯去拜訪他,他卻翻墻逃走不見。窬(yú):越過。辟:同“避”。
[2]泄柳:人名。
[3]陽貨欲見孔子:陽貨想讓孔子來拜見他。見:此處為使動用法。
[4]瞰(kàn):窺視。
[5]脅肩謅笑,病於夏畦:縮起肩頭,裝出壹副恭敬的樣子。
譯文
公孫醜問道:“不去拜見諸侯,有什麽道理呢?”
孟子說:“古時候不是臣子就不去拜見。段幹木為了躲避魏文侯而翻墻逃走,泄柳為了躲避魯穆公而閉門不出,這些都有些過分了;強迫要見,也是可以見的。陽貨想要讓孔子親自拜見他,又擔心別人說他沒有禮節,大夫賞賜士人,士人如果沒有在家,就必須親自前來拜謝。陽貨見孔子沒有在家,於是便給孔子送去了壹只蒸豬;孔子也趁著陽貨沒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見。這時候,陽貨先去拜見了孔子,孔子哪有不見的道理?曾子說:‘縮起肩膀,裝出壹副恭敬的模樣,真是比在田地裏幹活還要辛苦。’子路說:‘沒有相同的語言,還要看著他的臉色壹副愧疚的樣子,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了。’這樣看來,君子該如何修身養性,從這裏可以知道了。”
解析
交往規則以禮為主,真誠是禮的基礎。在孟子看來,諸侯之間只要以禮相待,誠意交往,也就不會被他人拒之門外了。如果毫無誠意,而又勉強去見的話,得到的結果只能是尷尬。
離婁上
壹
原文
孟子曰:“離婁[1]之明,公輸子[2]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3]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雲:‘不愆[4]不忘,率[5]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6]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7]。’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8]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註釋
[1]離婁:人名。實力極強,可以看到百步之外的東西。
[2]公輸子:人名,又為魯班。
[3]聞(wèn):名聲。
[4]愆(qiān):過失。
[5]率:遵循。
[6]揆(kuí):度量。
[7]天之方蹶,無然泄泄(yì):蹶:動。泄泄:多言,話多。
[8]非:詆毀。
譯文
孟子說:“即便有離婁的視力、魯班的技巧,如果不按照規矩行事,也是無法成方圓的;即便有師曠的耳力,如果不根據六律,也是無法糾正五音的;即便有堯舜之道,如果不能實施仁政,也是無法安定天下的。如今盡管有仁心仁愛名譽的人,可老百姓沒有享受他的恩澤,後世人也不會效法他的,因為他沒有施行先賢聖人之道。所以,光是有善心也不足以參與政事,光是有法度也不足以順暢施行。《詩經》上說:‘沒有過失也沒有疏漏,所有都遵照先王的章法。’遵循了先王的法制還犯下錯誤的,從來沒有過。聖人已經竭盡自己的目力,然後又用規矩準繩制作出方圓平直的事物,這些事物用都用不完;聖人竭盡了自己的耳力,然後用六律來糾正五音,這些東西用也用不完;聖人已經竭盡了心思,接著還推行了不願他人受苦的仁政,讓仁愛布滿天下。所以說,建築高臺壹定要依靠丘陵,挖掘溝壑壹定要依靠沼澤,處理政事卻不依靠先王的道義,這能算是明智嗎?所以說,只有仁義的人才適宜處於高位。不仁義的人在高位,只能將罪惡散播到民眾間。上無道德度量,下無法律可守,朝廷不相信大道,工匠不相信尺度,君子違反了義,百姓犯了刑法,國家之所以還能夠生存,純屬僥幸了。所以說城墻不堅固,兵甲不多,並不是國家的災禍;田野不開辟,財貨不聚集,也不是國家的危害。上不講禮法,下不做學問,刁民興起,國家也就快要滅亡了。《詩經》上說:‘上天震動,不要多話。’多話便是話不停的意思。侍奉君主的人沒有道義,進退沒有禮儀,說話也不遵循先王之道,這就是話不停了。所以,君王克服困難稱之為恭,陳述善良的道理而抑制謬論稱之為敬,認為君主無法行善稱之為賊。”
解析
此篇講述的是治國之道。在孟子看來,治理國家的時候壹定要效仿堯、舜這般聖明的君主,並認真地施行他們的王道策略。軍事如何強大對於壹個國家來說不是最緊要的,最為關鍵的是禮儀、教化和聖賢之道。只有這樣,才能夠治理好國家,才能夠將聖君之道運用到當下的政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