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食鹽的來歷

食鹽的來歷

食鹽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著名的牛津《英語詞典》裏就用了近4頁的篇幅來為“鹽”作解,大大超過解釋其它食物。

普通食鹽,又稱“鹹鹽”,化學成份是氯化鈉,屬高鈉低鉀鹽。鹽出現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史籍記載,傳說中的蚩尤曾與黃帝激戰於涿鹿之野,被黃帝追而斬之,血流滿地,變而為鹽,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這就是我國古代曾把“鹽”說成是“蚩尤之血”的由來。

在很長壹段時間,食鹽曾是希罕貴重的東西,古羅馬人把鹽稱為“有益健康的結晶體”。在歷史上,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曾經用鹽來購買奴隸,把鹽當作貨幣的現象在非洲也屢見不鮮。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鹽的傳說,而早在5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利用海水制鹽,西周時山西運城的解池已大規模生產湖鹽,戰國末期,四川開始人工鑿石制鹽。

隨著鹽業的發展,“鹽人”、“鹽官”、“鹽車”、“鹽鈔”等與鹽相關的詞匯頻頻出現在《周禮》、《國策》、《史記》等古代典籍中。漢武帝時設“鹽務官署”,專司鹽政,並立有鹽法,禁止食鹽私營。唐代則設“鹽鐵使”,管理食鹽專賣。到元代,設“鹽運使”,明清直至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都設有類似的官職。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裏,曾發生過許多和鹽有關的故事。1946年5月,晉察冀邊區正式成立長蘆鹽務管理局,規定“此後所有屬於長蘆範圍內之鹽政等項,統歸該局管理”。在晉冀魯豫邊區營業稅暫行辦法中,規定“鹽業”免稅。新中國成立僅3個月,就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鹽務會議,確定全國鹽務工作的方針任務。

我國古代食鹽的品種除海鹽、池鹽、井鹽之外,還有土鹽、巖鹽、砂石鹽等品種,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生產過樹葉鹽,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發現過壹種“水晶鹽”,據說,此鹽多產於山石上,無色透明,狀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這種鹽有“開盲明目”之功效。

關於鹽的功用,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說鹽有“引火下行,潤燥祛風”之功、有“擦牙固齒、清熱滲濕”之效,以及“專治腳氣”等等。到了現代,鹽的用途更加廣泛,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鹽有關的產品達1.4萬種之多,食品、化工、冶煉、陶瓷、玻璃、醫藥等工業均離不開鹽。我國目前鉀肥產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壹,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鉀肥,而青海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探明儲量占全國90%以上,成為西部大開發潛在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全國最大的原鹽生產基地,山東省每年的原鹽生產能力為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壹。除了原鹽,山東的鹽化工和鹽業海產養殖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主要產品有洗精鹽、各類溴系深加工品、純堿以及對蝦、貝類和鹽田生物等60多個品種。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食用鹽的種類也日益增多。人們到大商場逛壹圈,或在超市的貨架上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諸如低鈉鹽、調味鹽、麻辣鹽、胡椒鹽、湯料鹽、保健鹽等五花八門的含鹽佐餐食品。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維持體液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取食鹽有益於健康。近年來,我國政府為預防碘缺乏病,強制實行了全民食鹽加碘。目前,鹽作為國家專營商品,加碘鹽也是由政府指定的鹽業公司生產的,以保證提供給人們質量合格的碘鹽。

鹽相伴人類走過悠悠歲月,在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發展中,人們對鹽的另壹面也有了新的認識。專家認為,長期食鹽過量,可導致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人每日最佳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長期食鹽量低於6克,可使25歲至55歲人群的收縮壓降低9毫米汞柱,到55歲時冠心病死亡率可減少16%。有專家因此提出:“遠離高血壓,從限鹽開始。”此外,國外的多項人體和動物試驗證實,白內障的發生和食鹽攝入過多有關聯性,專家認為,清淡飲食有助於老年人防止白內障。

目前我國每人每日平均食鹽量為16至20克,致使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高達8%。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1.2億,這壹數字居世界第壹。另外還有5000萬人血壓偏高,並且每年新發病人數約有200萬。為動員全社會參與高血壓的防治,衛生部確定從1998年起,每年10月8日為“全國高血壓日”。

老話說“眾口難調”,或鹹或淡可依各自口味,在壹定的範圍內食鹽多少並無大礙。但是,別忘了醫學專家的提醒,食鹽的攝取應有科學和健康的概念。請守住家中的“鹽罐子”,健康每壹天。

參考資料:

http://61.150.43.205/gb/rbpaper/2005-01/20/content_456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