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三國時魏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壹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壹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遊生活,壹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余篇,《隋書·經籍誌》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 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註》,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註》。
丹霞蔽日行 飛龍篇 薤露行 惟漢行 鰕{魚旦}篇 籲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野田黃雀行二首 門有萬裏客
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聖皇篇 靈芝篇 大魏篇 精微篇 孟冬篇 當欲遊南山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馬篇 升天行二首 五遊詠 遠遊篇 仙人篇 盤石篇 驅車篇 種葛篇 妾薄命行 平陵東行
當來日大難 桂之樹行 當墻欲高行 當事君行 當車已駕行 苦思行 飛龍篇 飛龍篇 遠遊篇 善哉行
對酒行 苦熱行 艷歌行 艷歌行 結客篇二首 天地篇 長歌行 亟出行 妾薄幸 妾薄相行
艷歌行 陌上桑 兩儀篇 秋胡行 對酒行 樂府十首 歌 甘露謳 時雨謳 嘉禾謳
白鵲謳 白鳩謳 木連理謳 責躬 應詔 朔風詩五首 矯誌詩 矯誌詩 正會詩 閨情詩
公燕詩 侍太子坐詩 鬥雞詩 贈徐幹詩 贈丁儀詩 贈王粲詩 贈丁儀王粲詩 贈丁翼詩 贈白馬王彪詩 送應氏詩二首
三良詩 代劉勛妻王長雜詩 棄婦詩 遊仙詩 雜詩七首 雜詩 雜詩 七哀詩 怨詩行 情詩
喜雨詩 詩 七步詩 離友詩三首 妬詩 四言詩 四言詩 離友詩 詩 詩
芙蓉池詩 言誌詩 詩 詩 七哀詩二首 離別詩 詩 詩 述仙詩 詩 寡婦詩 詩 洛神賦
郭沫若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 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壹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會理事。這壹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 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壹、二、三 屆主席,並任中國***產黨第九、十、十壹屆中央委員、第壹至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 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壹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壹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產黨第九、十、十壹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壹。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壹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準。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壹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