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與光合二為壹,化為俗世的塵土壹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溫和的光芒與塵土壹樣不張揚,順應時勢,屈伸舒緩,斂鱗藏翼蓄誌待時,隨時關註風雲變幻。
出自——《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晉書·宣帝紀》,是司馬懿的傳記。《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壹,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二十壹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壹卷,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壹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壹百三十卷。
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壹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百度百科—晉書·宣帝紀
百度百科—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