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南潯區有個蠶花節是哪裏的

南潯區有個蠶花節是哪裏的

位於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素有絲綢之府的美稱,是我國著名的蠶鄉。1958年在湖州市南郊錢山洋出土的距今4700年前的絲織殘片,是我國訖今為至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 從古至今,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壹直是湖州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織成部分,其生絲以及絲織品的產量與產品質量,在明、清時代,已臻至巔峰,名聲遠播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伴隨這些生產活動而產生的蠶事風俗也異常的豐富多彩,如祭蠶神、清明踏青、軋蠶花、賽快船、打拳船等。清明節含山踏青、軋蠶花,千年相屬,久盛綿延,是湖州城鄉眾多蠶事民俗活動中最為生動、參加人數最多、場面最為壯觀、影響最大的壹項活動。 含山鎮位於湖州市東南,隸屬於湖州市南潯區,九九年與善璉鎮合並,南通杭州、西接德清、東連桐鄉,水陸交通便利。 京杭大運河從含山鎮穿境而過,運河畔有座含山,高不過百米,但“兀然獨立四野平濤之上,方圓百裏而不相屬。”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含山周圍便是我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 每年清明,含山四周各鄉數萬蠶農貼身背負自己培育的蠶種包,湧上含山,祭拜蠶花娘娘,祈禱求賜蠶花廿四分(意為雙倍好收成)。然後帶著蠶花殿中的“蠶花”高高興興回家。年復壹年,形成了含山獨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清明“軋蠶花”。據考證,大約是西施從越國到吳國,路過含山,西施送蠶花壹直流傳至今。而民間傳說流傳這樣壹個故事:有年清明日,蠶花娘娘來到含山上空,看到蠶農們祈禱觀音菩薩保佑他們獲得蠶花廿四分,蠶花娘娘扮作村姑,將蠶氣傳給蠶農,使蠶農家的蠶花獲得好收成,從此賣蠶花這壹風俗流傳了下來。 含山頂上有座含山塔,含山塔又稱筆塔。清代沈國治《韻香廬詩鈔》中有詩記: 含山塔影細於針, 含山淡翠學眉纖。 儂家遙對含山住, 親縛銀毫染勝尖。 《湖州府誌》、《練溪文獻》等古籍也有記載:“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村有含山顛,浮圖其卓昭筆。”又載:“含山有塔,故出筆工。俱出善璉村,含山西去十裏。” 相傳,秦代大將蒙恬在善璉制成筆。為了紀念蒙恬制成湖筆的歷史功績,建造了這座筆塔。 含山塔始建於宋代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4年),德清縣新市人姚明鼎在山顛建造。重建於明朝正統辛酉年(公元1441年),復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塔高38米,直徑6米,上下7層。塔座為須彌座,磚木結構。每層有拱門;交錯相間。塔呈八角形,每只角上掛有鐵鈴。 民間也有傳說含山塔是三國時東吳孫權之母吳國太修繕。傳說中的筆塔修繕時間,比歷史記載建造日期要早700多年。 抗日戰爭時間,日本侵略軍在含山頂寶塔傍修築雕堡、建炮樓,含山塔遭到日寇的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寶塔又壹次遭到浩劫,樓梯樓板大都拆毀,千孔百瘡,遊人只能爬到二層,三層以上已無法拾級登塔。1984年8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將含山塔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0月至1994年3月再壹次拔款重修。並重建了蠶花殿、觀音殿,修建了蠶絲博物館等。 含山塔形如壹支巨筆,直插藍天白雲之中。 含山頂有蠶花殿,蠶花殿是祭蠶神的場所,祭蠶神是含山蠶花節的壹項主要活動內容,歷史淵源深遠,壹般分藏蠶種包,祭蠶花娘娘、擡閣表演3道程序。 早先蠶農養蠶是自已養蛾產卵育種。蠶農們在自家的墻壁或大門上掛著用陽光消過毒的紗布,讓飛蛾去產卵,凡能爬在紗布上產卵的都是體質健康之蛾,為優質品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蠶農們,每年春節壹過,就用壹層薄薄的絲棉裹著蠶種,懷端在婦女的胸口,用女性的體溫催蠶子成蟻。清明節早上,蠶農們跑上含山與蠶花娘娘見面,保佑蠶種出得好、出得齊,同時在蠶花殿前上香點燭許願,這就叫“祭蠶神”。蠶神塑在蠶花殿的正堂,是壹個姑娘和壹匹白馬,亦稱馬鳴王菩薩。祭祀用的供品也比較簡單,有繭圓(用米粉揉成圓圓的團子)、棕子、芽麥塔餅、米酒等。藏蠶種包和祭蠶花娘娘壹般由蠶農的主要勞力或當家人為操辦,也有全家出動的,更有壹些大戶人家擡著全雞全鴨講排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