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嚴德新運用藥物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嚴德新運用藥物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國醫大師嚴德新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他在學術上推崇氣血學說,將“氣為百病之久,血為百病之胚”作為診治心血管疾病的關鍵環節。他倡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論,提出了“宣化氣血,使之通暢,達致平和”的主要治療原則,為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樹立了平衡的觀點。心為“陽中之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足,導致胸中陽氣衰,無權溫陰寒;心陽不足導致五臟失養,脾虛導致濕痰,腎失溫,使水氣、痰飲等陰寒之邪乘虛襲陽位,兩寒相合,心脈不通導致疼痛,出現胸痹、心痛、咳嗽、氣短、小便不利、面四肢浮腫。顏德馨在《金匱要略》中稱贊“夫脈宜取得太慢,陽弱陰弦痛,如是,當責其極虛”的理論,並總結出心臟病的病機為虛中帶瘀,虛實皆見。多以心氣血陰陽虧損為基礎,以心脈為標誌,痰瘀互結為氣滯血瘀,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臨床上擅長氣血並治,常以益氣溫陽活血為治法。現在,用藥方法整理如下。

補瀉相結合

攻補結合是壹種攻邪與扶正同時進行的治療方法,適用於邪實、正能量不足的疾病和證候。嚴德新認為,心臟病多以心內氣血陰陽虧損為基礎,氣滯、血瘀、痰瘀、陰滯以心脈為標誌。所以,如果只用溫補之品,氣越滯,血越虛;只有活血化瘀,氣耗越多,血虛越多。這個病其實是虛而不能補,血瘀不攻。顏德馨沿襲了王清任“氣能活血,但無病可除”的學說,強調氣血要用為目的。他主張在治療整體性心臟病時,攻補並舉,臨床宜用桃紅四物湯。本方含祛瘀養血,兼能雙補,攻而不伐,補而不凝,具有“散其氣血,使之達於目的,導之以和”之功效

冠心病發展為心力衰竭,出現呼吸困難、夢醒浮腫等癥狀,與《金匱要略》中“心水之人,氣重而不足,臥不下,煩躁易怒,體腫陰盛”的描述十分相似。嚴德新高度贊揚了蘇文的“怒達於天”理論,認為“日月失位,則失命,故天要明”,並強調“有太陽的地方,就有生機”,認為溫陽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則,特別是對於壹些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更不應忽視溫陽的應用。立法藥物首先補益溫陽,以附子、幹姜、甘草溫陽,黃芪、黨參、白術益氣,以紅花、桃仁活血,葶藶子、澤蘭、益母草瀉肺利水,相得益彰。用於“血不利水則”之證,有“老則消之”之效。

上下兼顧

上下兼顧是指升楊慶降濁陰的方法。心臟疾病發生發展前後,氣滯、血瘀、痰瘀、陰滯阻滯於心動脈,導致氣機升降異常,進壹步加重或誘發心臟疾病。在方劑的基礎上,加入升麻、柴胡、牡荊、川芎等,使清陽之氣上升;桃仁、紅花、當歸、決明子潤腸通便,益母草、茯苓利尿。根據氣血的治療用藥也可以減少陽的過度活躍。或常用藥物與葛根、石菖蒲、決明子配伍,其中葛根生發、清陽、通胸痹;決明子微寒,既能控制君臣藥的辛燥性,又能清熱涼血,泄濁;葛根、決明子可以升降,疏通上下之氣,加強運化,所以沒有障礙;石菖蒲能開竅通絡,將各種藥物導入血液,能行氣活血,寧心益智。或者用降香配決明子,降濁降氣,使氣機上下有序運行,達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滋養心臟,使之致密,泄濕化濁,疏通下竅,調和臟腑。或附子配生地。附子性燥,能助心陽通脈。地黃溫潤,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陰陽兩虛的心力衰竭或房顫伴便秘的患者。

冷、熱同時應用

寒熱並用是將寒藥和熱藥同時運用於壹方的方法,如半夏瀉心湯、吳梅丸、大黃附子湯等。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嚴德新將寒熱結合,充分發揮了心臟病這壹復雜病癥的作用。嚴德新認為氣滯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機,但痰瘀交結是氣滯血瘀的最終病理產物。在疾病過程中,痰瘀壹旦形成,就很難纏綿悱惻,相互轉化。而且痰瘀內生於濕熱,不能堅持,郁於絡脈,又損傷楊琪,使氣血不能壓縮灌註,運行不暢,心神失養,產生心臟病。顏德新在臨床實踐中推崇《金匱要略》“痰者,溫藥而治”,故取附子、桂枝飲溫開水,臨床上用真武湯、桂苓豬肝湯,並靈活配伍三黃(黃芩、黃連、黃柏),清利濕熱,化痰祛瘀,清熱溫補。

氣血同治

氣血同治是壹種理氣或益氣活血的治療方法。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蘇文調經論》指出:“氣血不和,百病生變。”朱丹溪也說:“氣血相和,百病不生。有抑郁癥,百病生。”心主血脈,血液能在脈中運行,在全身循環,靠的就是心和氣的推動。氣虛和氣滯導致血瘀,兩者互為因果,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嚴德新提出,消除瘀血最好的辦法是“固本清源”,固本就是固本,固本也就是清源。益氣活血配伍的代表是人參和蘇木。人參微苦,有補氣安神、固津止渴的作用。蘇木味甘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兩藥配伍,可益氣活血。人參可以補蘇木而不滯,加蘇木的人參血液循環更強。對氣虛血瘀引起的心悸療效顯著。理氣活血配枳殼、郁金,枳殼去氣,郁金去血。兩藥合用,具有行氣解郁,解除關節疼痛的作用。或用石菖蒲配蒲黃,用疏肝化濁的石菖蒲,用活血行氣的蒲黃。兩味藥氣味芳香,有行氣活血、化痰祛瘀的作用,壹般無痛。多用於心悸、胸痛患者。

打開和關閉

開合合是指散澀藥同時使用,壹開壹合,壹閉壹散,兩者對立互補,使兩藥更好地發揮作用。升和降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脈中血液的循環,靠的是心臟的跳動,氣的推動,脈的通暢。心、脈、氣、血是維持正常血液循環的四大要素,其中樞功能主要體現在氣血狀態上。脈脈的軟、順、通,是氣血行使生理功能的基礎和前提。血管是氣血津液正常運行的功能載體。如果血管通暢,升降運動就會協調平衡。因此,嚴德新認為治療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加註重氣機升降與氣機下降的對立統壹,在溫陽益氣活血法中常加合制品,以開郁活血。臨床常用石菖蒲、蒲黃與白芍配伍。《本草從新》說:“石菖蒲,堅溫,香散,喜,益九竅,清耳目。”《本草正義》中說:“蒲黃專治血分,能治香氣,升氣分,故能導瘀,治氣滯血瘀。”或用酸棗仁配川芎,酸棗仁養肝血,寧心安神,川芎平氣血,疏肝理氣。兩種藥搭配,壹個酸,壹個辛,相輔相成。有了收散之藥的配合,收散之藥可以相互結合,適當開合,從而活血化淤,調和氣機。

提升組合

升降結合是沈降藥和升浮藥的結合,使全身上下運動調和,調用動靜,溝通陰陽,調和氣血。心臟病可以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從胸部脹滿和壓迫,胸痛,甚至心痛。胸中若滿悶,則悶於心後,即《金匱要略》中“胸痹、心滿、氣滯於胸”之證。病機多為陽虛氣滯,治療須兼顧氣機升降。臨床上,枳殼湯常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枳殼湯來自蘇神梁芳,枳殼味微苦。桔梗因味辛,用於肺金,常作舟藥。兩藥合起來,苦中帶苦,降壹升,清氣就升,濁氣自然降,氣就益。痰濕或肝氣郁結所致的心悸,可用以理氣。五行中心屬火,腎屬水。水火是陰陽的標誌,盛衰反映陰陽的運動,所以盛衰是以心腎為基礎的。心腎相交,是水火相濟的形象。腎中真氣上升,心火不致炎癥,但心火下降,以溫腎中真水。所以臨床治療常配交泰丸,壹升壹降,壹陰壹陽。若因火烈而心緒不寧,在此基礎上常配伍百合、蓮心,清心安神。

典型病歷

患者,男,68歲。心絞痛、心梗反復住院,心絞痛發作每晚可達10次。病情不穩定,請咨詢中醫。初步診斷:胸悶心痛,每次因發作而驚醒,痛得厲害,心慌氣短,壹天10次,脈沈細,舌苔薄紫。年齡近古,氣陰兩衰,心氣不足,瘀血阻滯心脈,夜間陽弱陰盛,故多發生於半夜,宜用經驗方益心湯益氣化瘀。處方:黨參15g,黃芪15g,葛根9g,川芎9g,丹參15g,赤芍9g,山楂30g,石菖蒲4.5g,降香3g,決明子30g,三七1.5g(分別),血竭粉1.5g(分別)。7劑,水煎。

第二次診斷:服藥後胸悶有所消退,疼痛也緩慢,脈沈細,舌苔紫薄。氣虛血瘀,保留原方再次服用14劑量。人參粉1.5g,每日兩次。經過5年的隨訪,除疲勞或感冒外,無壹例因心臟病住院。

根據患者年齡,氣陰兩虛,心絞痛、心肌梗塞反復發作損傷心氣,阻滯心脈。壹味進補,胸悶心痛難以擺脫;壹味祛瘀,正氣更害,壹定要把握好補瀉的分寸。因為胸悶心痛,初診重點是祛瘀。益心湯、黨參、黃芪、川芎、丹參用於益氣化瘀,葛根、石菖蒲、降香、決明子用於升清降濁,三七、血竭粉用於化瘀有效,故無損傷危險。第二次診斷,要用人參粉益氣化瘀,定時服用,無任何壞處。

註意:具體治療和用藥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