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發現最早記載茶花作為藥品的,是成書於隋開皇十年(590年)的《野藥集》。
它記載產於廣東等地的“南山茶”可入藥,把南山茶列為野藥之壹。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斂止血劑,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清熱和養心等功效,主治咯血、鼻血、血痢、血崩、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及燒傷、燙傷、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等癥。中國古人早就發現了茶花這方面的藥用價值。比如:醫藥書《玄方》記載了茶花的藥用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子主治婦人發,研末摻之。”“子”即茶花種子。這是說茶花種子可治婦人頭發粘結。卷三十六“山茶”部曰:“花主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調服,可代郁金。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即說明茶花療疾的內服外用處方。
明王象晉的《群芳譜》也載:“寶珠山茶可代郁金,研末麻油調,塗湯火灼傷。”王玷桂的《不藥良方》介紹了茶花治“吐血咳嗽”的良方:“寶珠山茶瓦焙黑色,調紅砂糖日服,不拘多少。”又方:“寶珠山茶十朵,紅花五錢,白芨壹兩,紅棗四兩,水煎壹碗服之,渣再服;紅棗不拘時,亦取食之。”清乾隆時藥物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詳記了“寶珠山茶”的藥用功能:“雲溪方以落地花仰者為貴,山茶多種,以千葉大紅者為勝,入藥。《百草鏡》:‘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采,陰幹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味微辛甘,性寒,破血消癰,跌打吐血癥用之;又治腸風瀉血,湯火傷,鼻衄炙瘡,均焙研七朵,空心酒服。《百草鏡》雲:‘涼血、破血、止血,澀劑也。消癰腫跌撲,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瘡。’”該書引作者的另壹醫藥著作《救生苦海》治“赤痢”的處方:“用大紅寶珠山茶花,陰幹為末,加白糖拌勻,飯鍋上蒸三四次服。”又引了四個處方:治“鼻中出血”,“用千葉大紅山茶花,二三月采,陰幹,用時取五六朵,煎服即止”,或“用寶珠山茶大紅者,焙研三五錢,砂糖滾水和服”;治“痔瘡出血”,“用寶珠山茶研末沖服”;治“乳頭開花欲墜,疼痛異常”,“用寶珠山茶花焙研為末,用麻油調搽立愈”。蔣儀的《藥鏡拾遺賦》曰:“山茶花,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之良將。”清乾隆時名醫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和植物學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也都記述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出版的藥用花卉著作,介紹了不少茶花的處方。如顧奎琴、沈衛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鮮花保健與食療》,就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兩個便方,治痔瘡出血的兩個便方,治痢疾的三個便方,治崩漏的兩個便方,治白帶的兩個便方和治胃出血、跌打損傷的便方。王鑒鈞、麥英傑著,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藥用花卉》,也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另壹個便方、治鼻出血的壹個便方、治跌打損傷和燒傷燙傷的便方。袁君等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花匯?花卉的食療與美容》,記載了茶花治咳嗽咯血的又壹便方、治鼻紅肺風的壹個便方。該書還介紹了茶花美容處方。馬文飛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花草治病》,則記載了茶花治燒傷燙傷的另壹便方。
茶花粉
茶花粉是新開發的壹種特種花粉,由於茶樹花粉的口感好,香味醇厚,營養價值高,被譽為粉中珍品,深受大家的喜愛。
茶花粉氨基酸含量高達23.57%,其氨基酸含量是常用花粉之首。其中油菜花粉的氨基酸含量為19.34%、向陽葵花粉為18.81%、玉米花粉為18.57%、蕎麥花粉為11.05%、松花粉為9.473%。
此外,茶花粉的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其中錳的含量為90mg/100g是普通花粉的20—30倍;鋅的含量為5.97mg/100g是普通花粉的10倍;鉻的含量為0.597mg/100g是普通花粉的10倍。另外還有茶花粉的煙酸含量高達11.7mg/100g,煙酸對維護人體皮膚健康和神經系統功能的正常是十分重要的。
醫學證明,鉻的缺乏與動脈硬化及癌癥發病有關,因此茶花粉是防治動脈硬化和腫癌的首選花粉。錳、鈷、鉻與腫瘤的發生及人體衰老關系密切,鋅與人的智力關系也十分密切,故茶花粉是壹種極具開發價值的花粉。
花粉微量元素含量的全面使之成為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而茶花粉的微量元素含量更全面、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