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師王緝思在《戲曲簡史》中對元雜劇作家和經典劇目進行了分析。這本書類似於《古典文學概論》,是之子王的研究文集。王在後記中坦言,這些文章有歷史的局限性和時代的烙印。拋開這些不足,王緝思對該劇的梳理,對故事起源的考證,對該劇版本的校對,對該劇作者的分析,都很精彩,值得借鑒。
在談及雜劇創作時,王緝思著重分析了自然派和文學派兩大派別的創作者。文學表現社會生活,雜劇也不例外。本色是能表達“挽歌慷慨,本色相符”的時代風格的作者。元初的雜劇作家大多是本色出演,關漢卿是本色出演的代表。文才派是靠文才的高明和劇本的豐富才能取勝的。元末文才學派增多,馬致遠等人被列為文才。
臧茂勛在《元曲序》中論述了“名家”和“專家”。“名人”通常文采橫溢,文字充滿美感。而專家則特別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快者可掀須,怒者可感腕,悲者可藏淚,羨者可飛。只有這樣才能打扮起來,然後他們才能在這裏。”所以,臧茂勛認為,“所以,說宋高人壹等,第壹天就要做到”,他認為“專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王緝思也同意這壹觀點。
這個觀點幾乎適用於所有的創作形式,就像內容和形式的搭配和對比壹樣。形式應該更好的表達內容,而不是獨立於內容去追求華麗的形式。而“行家”最關註的是戲曲內容的表現,“當做”是指創作形式非常適合戲曲表演的行業要求,慢而穩。文派的形式很美,很文藝。只要能有助於表達內容,有文采就好。但創作者不要過分機械地追求文采,這樣只會讓人覺得空虛。
元代有兩次書會。壹個是本色出演的“玉井書會”,很多“慷慨悲涼的趙巖人”關註底層社會的問題。他們在創作中有兩個* * *相同的標準。壹個是上面說的“什麽時候做”,符合國劇行業的要求,壹個是“什麽時候做”,就是要當時流行,符合時代潮流和要求。要“及時”,自然需要貼近社會生活,反映實際問題。
自然色派的很多作品都貼近社會生活。“人學其方言,顯其本色,環境無溢,無虛言。”這是他們作品的成功之處。比如關漢卿塑造的竇娥等形象,個性鮮明,充滿叛逆精神,能引起* * *聲,故事發展自然,素材來源於社會現實,同時又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自然受到觀眾的喜愛。
另壹次文學人才的聚會是“元稹書社”,馬致遠活躍在其中。在馬致遠的作品中,對人物的刻畫,對社會問題的回應,都沒有關漢卿深刻。王緝思評價馬致遠雜劇最大的成就在於語言,尤其是歌詞。他的劇和詩壹樣,場景豐富,善於用環境氛圍烘托劇情。
許多人認為王實甫的《西廂記》屬於文學流派,但王緝思並不這樣認為。綜合分析《西廂記》,王緝思認為“王實甫是壹位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作家”。《西廂記》描寫了壹個才子和壹個美女的故事。壹個有才華的人,字裏行間有文采,也符合人物性格。所以文采的判斷要結合內容。文采的運用,本質是滿足內容的需要。只要內容能很好的表達,就是合適的。
2018.08.31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