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求真務實,嚴謹的例子有漢朝時期的劉德,他對儒學做到了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嚴密謹慎。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於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於他。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卻應時而起。
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布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壹份留給百姓;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
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裏,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劉德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他的作為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擴展資料:
“務實求真”是每個人對待事物時,追求事物真實性的基本應有的態度。所謂"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去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所謂"務實",則是要在這種規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做、去實踐。
劉德就是因為務實求真及嚴謹的態度,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古籍收集與整理中,才能贏得天下眾知識分子的擁護及聲名遠播的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