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與朱元思書擴寫

與朱元思書擴寫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梁陳之際的吳均以寫景小品文在當時文壇上獨樹壹幟。《梁書》本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之吳均體。”《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代表作。

這篇文章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信,可是卻突破了壹般書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務的敘述,亦無客套的絮語,而是奇山異水的描繪。“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開篇別開生面,新辟奇境,節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奪人。作者泛舟於浩浩江面之上,飽覽著沿途悅目賞心的綺麗風光。“風煙俱凈”,寫其天空之高爽明凈。作者從大處著眼,為下文的工筆描摹,勾勒出壹幅背景。同時,它又成為“天山***色”的陪襯。“天山***色”,峻山聳入九天,挺拔秀勁。仰視之時,天山相連,萬裏無雲,***呈壹色。此乃“奇”山之隱喻。“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壹葉扁舟於江水之上,不得不隨波逐流。這兩句寫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東西,已暗示此水之“異”,並隱喻了作者由此而產生的飄逸之情。

“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承上文揚起的文勢壹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點、距離,以及其特點——“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至此,文章雖是簡筆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顯現出來。緊接著,作者將文筆壹揮,崛起描寫之文字。

“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兩層寫。壹是用誇張的手法寫其秀美。碧波蕩漾,澄澈透明;魚群穿梭,爭與人樂,逗人遊興;細石壘壘,怪形異狀,以奇引人。魚之動,使得山水別饒生趣;石之靜,襯得魚之娓娓可愛。兩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現,給人以清美秀麗之感。壹是用比喻的手法寫其壯美。山高嶺連,自然水之落差極大,成滔滔汩汩之勢。波光粼粼,水聲轟鳴,置身於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壯闊,感情激越!

“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裏沒有鋪寫重巖疊嶂,奇壁陡削之狀,而其遮天蔽日,橫雲割霧之形依然可見。究其實,是作者巧妙地通過壹個“寒”字體現出來的:“寒樹”緣無陽光溫暖而來,無陽光是因為山之高。“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寒樹不畏天高氣寒,頑強地生長,互比高低,給山增加了無限生機。“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樹直指蒼穹,參差起伏,蜿蜒連綿,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過樹的特點:適寒、競長、繁多的描寫,突出了樹之奇,也就顯示了山之奇。真可謂慘淡經營,別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遊覽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濺起朵朵浪花,耳聞泠泠泉聲,諧婉動聽。這兩句是文章之樞紐,由繪形寫貌,過渡到摹聲錄音。作者步步寫來,層層墨染,境界遞現。畫面轉換,妙造自然。“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由奇山異水,引出鳥禽的奇聲異音。鳥之鳴,婉轉流麗,晶瑩潤暢,富有音韻之美,悅耳動聽。蟬、猿之聲,在空谷傳響,裊裊不盡,從側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參天,連綿不斷。

有奇山異水,有奇聲異音,必有人之奇形異跡。順理成章,過渡自然;筆墨有序,環環相扣。“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壹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沈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留連忘返,寧願遁跡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說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麽這裏就是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結束,然而作者又寫出這樣四句:“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讀者仔細咀嚼,方覺其妙。壹是起了反復渲染的作用。寫樹木遮空,晝夜不分,既照應前面對寒樹的描寫,又給山水增加奇色異彩。二是使結構更加嚴謹完美。全文猶如作者放出的千裏之線,這裏又收回手中,綰接文章開頭四句,總攬經緯,悠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