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朱穆好學 的翻譯 原文在下面

朱穆好學 的翻譯 原文在下面

朱穆字公叔。五歲時,便有孝順之名。父母有病,常不飲食,病稍愈才恢復正常。到了壯年很好學習,在講誦方面多下功夫,有時想問題專心時,衣冠丟失了自己還不知道,在坑窪處和河岸邊經常跌倒和墜落。他的父親常認為他太專心近似愚笨。朱穆卻更加精心鉆研學問。

這時同郡趙康叔盛,隱居在武當山,清靜不願做官,以經傳教授門徒。朱穆年已五十,於是奉書稱弟子。等到趙康死後,朱穆喪之如老師。他這種尊德重道的行為,被當時人所佩服。

原文:出自《後漢書.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擴展資料:

《後漢書 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文載:朱穆字公叔。年五歲,便有孝稱。父母有病,輒不飲食,差乃復常。及壯耽學,銳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顛隊坑岸。其父常以為專愚,幾不知數馬足。穆愈更精篤。

論曰:朱穆見比周傷義,偏黨毀俗,誌抑朋遊之私,遂著《絕交》之論。蔡邕以為穆貞而孤,又作《正交》而廣其致焉。蓋孔子稱“上交不諂,下交不黷”,又曰“晏平仲善與人交”,子夏之門人亦問交於子張。故《易》明“斷金”之義,《詩》載“宴朋”之謠。

若夫文會輔仁,直諒多聞之友,時濟其益,纻衣傾蓋,彈冠結綬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至乃田、竇、衛、霍之遊客,廉頗、翟公之門賓,進由勢合,退因衰異。又專諸、荊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為恩使,命緣義輕。

皆以利害移心,懷德成節,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語失得之原也,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絕同誌之求;黨俠生敝,而忘得朋之義。蔡氏貞孤之言,其為然也!古之善交者詳矣。漢興稱王陽、貢禹、陳遵、張竦,中世有廉範、慶鴻、陳重、雷義雲。

朱穆自幼即以沈思好學、用心專壹而著名,由於精力專註,或丟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歲時還向同郡隱居武當山教授經傳的趙康奉書稱弟子,為時人所稱服。

朱穆為人耿直有韜略,20歲舉孝廉,後拜郎中、尚書侍郎,被人稱為“兼資文武,海內奇士”(範曄:《後漢書》卷43《朱穆傳》)順帝末,從大將軍梁冀,為典兵事,甚見親任。

桓帝即位,升任侍禦史,不久再遷議郎,與邊韶、崔寔、曹壽等***入國史館東觀撰修《漢紀》,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後傳》,又增補了《外戚傳》及《儒林傳》。

桓帝崇尚敦厚,朱穆遂作《崇厚論》,呼籲重德教;又著《絕交論》,倡導交往以公。永興元年(153年),冀州發生嚴重的水災饑荒,社會秩序混亂,朱穆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因懾於朱穆威名,貪官汙吏聞風而逃,冀州百縣中僅解印外逃的縣官即達四十余人,他壹到任,就嚴懲為非作歹的貪官豪強,終因觸怒朝廷宦官權貴,被捕還京師,罰作刑徒。

後得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上書申訴,為朱穆鳴不平,方獲釋歸居鄉裏。居家數載,復為尚書,仍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或面諫罷除宦官,桓帝不從,遂遭排擠詆毀,終日憤懣抑郁,於延熹六年(163年)發疽而死。朱穆死後,詔贈益州太守,謚“文忠先生”。善文辭,為蔡邕所重,詩僅存《與劉伯宗絕交詩》壹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