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鐘簡介

大鐘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大鐘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特異性 8 所屬部位 9 大鐘穴的定位 10 大鐘穴的取法 11 大鐘穴穴位解剖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大鐘穴的功效與作用 13 大鐘穴主治病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大鐘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獻摘要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鐘 1 拼音

dà zhōng

2 英文參考

Dàzhōng KI4 [中國針灸學詞典]

dàzhō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大鐘 漢語拼音 Dazhong 羅馬拼音 Tachung 美國英譯名 Big Bell 各

號 中國 KI4 日本 4 法

國 莫蘭特氏 R6 富耶氏 R4 德國 N6 英國 K5 美國 Ki4

大鐘為經穴名(Dàzhōng KI4)[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少陰腎經[1]。大鐘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1][2]。大為小之對,鐘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較大,故名大鐘[1]。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治療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精神病,淋病等。

4 大鐘的別名

太鐘(《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王註)。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

6 穴名解

大為小之對,鐘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較大,故名大鐘[1]。

大,小之對,又同太。鐘,指量器,又有聚藏、容受之義,天之所賦為鐘(種)。鐘,同踵。指穴為經氣在踵部藏聚之處,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鐘和鐘鈴也。踵是足跟部。穴當踝關節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搖擺善動,亦鐘鈴之象也。腎主先天,即人精之聚也,此穴在太溪穴下5分,當跟腱內緣,為脈氣盛大、鐘聚之處,故名大鐘。楊上善說:“鐘註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註之處,故曰大鐘。”[3]

7 特異性

大鐘穴為足少陰腎經之絡穴。

8 所屬部位

足部[4]

9 大鐘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鐘穴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中[2]。

大鐘穴位於內踝後下方,當跟腱內側緣與跟骨的交角處[5]。

大鐘穴位於跟區,內踝後下方,跟骨上緣,跟腱附著部前緣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之[1]。

大鐘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大鐘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平太溪下0.5寸,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凹陷處取穴。

大鐘穴位於跟區,內踝後下方,跟骨上緣,跟腱附著部前緣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之[1]。

正坐或仰臥位,內踝下緣平齊靠跟腱前緣處取穴[6]。

先取太溪、水泉,於二穴連線中點平齊靠跟腱前緣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穴(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後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向下量半橫指,再向後平推至凹陷處即是大鐘穴[7]。

11 大鐘穴穴位解剖

大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支分布。皮下組織疏松,其內的淺靜脈向前註入大隱靜脈,跟腱前及兩側脂肪組織較多。在跟腱前,有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針經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脛神經幹之間,或刺於神經幹上,神經的前方即是與該神經伴行的脛後動脈和靜脈。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1]。

皮膚→皮下組織→跟骨[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前方有脛神經幹和脛後動脈幹經過[8]。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脛後動脈的跟骨內側支[5]。

12 大鐘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鐘穴具有益腎平喘,調理二便的功效。

大鐘穴有益腎和血、補精調神的作用[1]。

足少陰經脈“入肺中”,大鐘穴具有滋補肺陰、止咳平喘之功,可主治咳嗽、氣喘、咯血[9]。

足少陰腎經脈“絡心”,交接於手厥陰心包經,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大鐘穴可治療神誌病[9]。

腎主水,司二便,大鐘近於足跟部,經脈又“貫脊屬腎”,故大鐘穴可補腎氣、滋腎陰,治療二陰病和腰痛、足跟痛[9]。

大鐘穴系腎經之絡穴,有滋腎清肺之功,主治咯血,氣喘,腰脊強痛,二便不利,足跟痛,癡呆,尤長於諸虛不足之癥[3]。

13 大鐘穴主治病證

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治療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精神病,淋病等。

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等[1]。

大鐘穴主治咽痛,氣喘,咳血,嗜臥,癡呆,足跟痛等[5]。

大鐘穴主治咳血、腰脊強痛、癡呆、嗜臥、月經不調、足跟痛[8]。

大鐘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癡呆,嗜臥;腰痛,足跟痛[6]。

現代又多用大鐘穴治療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等[1]。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病,癡呆,癔病;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瀦留,淋病;

3. 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狹窄,便秘,瘧疾。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6][8][1],局部有酸脹感[6]。

註意:大鐘不能深刺,以免刺傷脛神經、脛後動脈,引起腳部運動障礙[6]。

14.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艾灸大鐘穴,每次灸5~15分鐘,可治氣喘、支氣管炎[7]。

15 大鐘穴的配伍

大鐘穴配中極、三陰交,有清熱益腎的作用,主治尿閉。

大鐘穴配神門、太溪,有滋陰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大鐘配定喘、腎俞、肺俞、膏肓俞,治腎虛氣喘[6]。

大鐘配腎俞、關元、三陰交,治月經不調[6]。

大鐘配腎俞、命門、膀胱俞、三焦俞、委陽,治小便不利[6]。

16 特效 ***

拿捏大鐘穴,可防治腰痛[7]。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腰脊相引如解,實則閉癃、淒淒腰脊痛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大鐘主之。大便難,大鐘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大鐘、郤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大鐘、太溪,主煩心滿嘔。

《針經標幽賦》: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