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周代喪葬禮儀的問題?

關於周代喪葬禮儀的問題?

棺是棺材,槨,通俗地說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有套壹層也有套幾層槨的,漢朝極為盛行。

葬具是盛放死者遺體的用具,土葬所用成為棺。上古時,葬埋無棺,據說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後采用木棺。《禮記、檀弓上》和《喪大記》所記載周代制度規定: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壹重、士不重。就是說是天子所用除貼身的內棺外,外面還套著四重外棺,總***五重。每壹層棺都有特定的名稱、最外壹層叫大棺,第二層叫屬、這兩層用梓木制作,又統稱梓棺或梓宮,第三層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層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有可能革棺只算壹層,另有最內壹層裏棺)。諸公以下由內至外遞減,到士這壹階層,就只有壹層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內外裝飾的用料花樣,也都有嚴格的等級:"君(此指諸侯)大棺八寸,屬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君蓋用漆,三衽(連接棺蓋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條或帛捆束)。大夫蓋用漆,二飪二束。士蓋不用漆,二衽二束。"貼屍之棺內裝飾,用紅、綠二色絲綢,以金釘、象牙釘固定,大夫用黑、綠二色絲綢,以牛骨釘固定,士只用黑色絲綢,以牛骨釘固定。棺外油漆的顏色和花紋圖樣也各不相同。

套棺是壹層壹層緊套在壹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較大的空隙再加壹層,叫做槨。《喪大記》稱:"棺槨之間君容祝(狀如漆桶的打擊樂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壺,士容無瓦(壹種酒器)"。又說:"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棺槨之間的空隙可用來放置隨葬品。

《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應當是天子五棺二槨,諸侯為四棺壹槨或三棺兩槨、大夫為兩棺壹槨,士為壹棺壹槨。考古發掘證明,這種可以稱之為周制的棺槨制度,戰國時期在壹定程度上仍在實行。

戰國秦漢大型墓葬所用木槨,具有象征地上建築物的性質,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同墓室壹樣,可以稱之為槨室、其形狀往往像壹口方井,所以文獻上又稱為井槨。槨室內用板壁分割成若幹塊,分別為棺箱、頭箱、邊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內,其余部分填滿隨葬品。漢代制度規定, 在皇帝、諸侯王墓中槨室四周要用黃心的柏木或柏木條壘叠互嵌,木頭向內,緊密圍築,稱之為黃腸題湊。北京大葆臺發現的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的墓葬,黃腸題湊所用柏木多達1.5萬根。

漢代以後槨室制度不行於世,也不再有套棺外棺與槨的區別,壹般都把套棺的外棺成為槨。唐宋規定不得以石為棺,棺槨不得雕縷彩畫。明代規定"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槨用土杉",庶人"棺用堅木,油杉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朱漆,不得用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