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結合史實說明唐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結合史實說明唐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中國歷史上唐與吐蕃的關系

李文實

壹、唐蕃關系的淵源及其歷史墓礎

吐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紀初年。那個時期,正是松贊幹布(《唐書》上稱棄宗弄贊,蓋譯名之異)在位的年代。吐蕃在此以前,原是壹個地方政權,與中國內地並無往來,因而也不見於漢文記載。只是有個東女國在隋時間與隋王朝通貢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貢。這個東女國,或即以為唐旄。在隋末庸初時,吐蕃先後統壹了在那個地區的唐旄、羊同、蘇毗、附國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組成的部落,逐步把現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著的壹百幾十個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壹些非羌族部落等合並在壹起,這就是吐蕃。松贊幹布在位的年代,正好與唐王朝第二個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時。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贊幹布遣使來唐聘問,唐派使臣馮德遐前往邏安(今拉薩)通好。這是中國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區的統壹王朝與吐蕃建立往來關系的開始。看來當時雙方之間都不夠怎樣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冊上記載著“來朝”或“來貢”的字樣。

通過馮德遐的回聘,松贊幹布以突厥、吐谷渾並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請婚。隨著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幹布,遂揭開了唐與吐蕃之間往來與爭奪的序幕。中國立國雖然比吐蕃還要早兩千多年,但與吐蕃建立正式往來關系,卻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盡管如此,吐蕃先世與中華民族的淵源和與商、周、秦漢等王朝的間接關系,仍是壹直不可分的,同時自唐初開始,正式成為組成這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成員之壹,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歷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礎的。若要說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華民族的行列是不夠全面的;至於民族淵源方面的西來說,則更是別有用心的不根之談。

從民族淵源來說,根據近年考古發掘資料,今天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屬於蒙古人種。而1983年在橫斷山區首次發現第四紀脊椎動物化石和古文化遺物,更說明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這壹地區活動。至於中國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這壹地區的活動,則具見於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記載。同時羌族中發羌、唐旄等部,在秦漢間就已由河源進入今藏北地區;漢武帝時,又傳說有羌族的六牦牛部進入今西藏地區。在隋以前,活動於本地區的部落國有附國、吐谷渾;隋時則有女國、寶髻、蘇毗、羊同、黨項等部落,這些都是組成當時吐蕃的主要成員,其中最眾多的氏族,還是以秦漢以來的羌族為主的。吐蕃的民族成分,可以說是融合了羌族多種部落和其他西部古民族而出現於史冊的,而南來、西來兩說,壹出於印度佛教傳入後的宗教性附會;壹出於近代西方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東來後政治性煽惑,並無史實根據可言。

吐蕃族的形成,以中國西部古羌族為主體,這從今藏族的地區分布和語言淵源上也不難窺見壹斑。說起羌族,它的先民在傳說中是炎帝族。炎帝族很早就進入中原地區與黃帝族形成為後世漢族的最早祖先。所以現代中國漢人的老祖先,最先是通過黃炎聯盟的形式,後來又經過姬、姜聯姻等方式,才成為從漢以來被稱為漢族的主體。漢以後雖然又有分有合,甚至成為在壹定的歷史範疇內素質各異的***同體,但從族源來講,這是無可否認的歷史實質。除了黃炎聯盟時期未進入中原或後來秦穆公、秦獻公等在與西戎爭霸時,又被驅入中國西部地區的羌戎,由於交通的阻隔和文化上的趨於落後,便仍然處於聚落遊牧的社會階段。等到吐蕃統壹青藏高原地區自秦漢魏晉以來壹直分散不相統屬的羌族各部落,而建成以羌族為主體的第壹個統壹王國時,它的奴隸社會性質和以遊牧業為主的經濟形態,仍未得到改變。但這種長期由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等所形成的社會狀態,壹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統壹而有了壹個強大的國家組織後,便在形勢的促使下,原來那種落後的社會、經濟而貌,必須急速地要加以改變了。

吐蕃社會要有突破和發展,首先是要和它周圍的國家與地區相溝通。在這方面,它若向南方的泥婆羅、天竺地區發展,則顯然要受氣候、風上、民情等方面的限制,因為壹旦從高寒地帶進入濕熱的高溫地帶,在短期內是難以適應的。它們只能是在文化、經濟上有所往來,乘其新興之勢,頂風冒雪,盤馬彎弓,以剽急強悍的騎兵部隊進入地勢與氣候相適應的地帶,並進而掠取生產與生活資料。這就是吐蕃當時東北進以並吞吐谷渾、黨項,東進松州以掠取唐所羈縻的諸羌州,北進於闐以與唐爭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四鎮的根本原因,也是吐蕃當時歷史發展的形勢。與這種形勢相適應,吐蕃的東進、北進還有壹個歷史的因素,便是當時的天山南路和青海、甘肅、四川的西南地區,都是當時羌族、氏族及吐谷渾、鮮卑(禿發、乞伏、乙弗等)等非漢族而與吐蕃族在生產生活上相接近的諸族活動的地區,和它在很多方面具有壹致性,這就更促成了吐蕃向這些地區進軍和發展的必然策略和趨勢。因此吐蕃在合並唐旄、蘇毗後,使為向東北進攻吐谷渾鋪平了道路;在征服羊同後,便為向北進攻於闐創造了條件。這樣便在今青海、四川境內和在當時西域四鎮(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地區與立國中原的唐王朝相沖突了。不僅是如此,它同時還與蔥嶺以西的波斯、大食和在它東南方的南詔也都相互形成了威脅的局面。在這多方面錯綜復雜的沖突與交涉的關系中,比較起來,唐與吐蕃之間關系,既有聯合,又有爭奪,而以和平往來與文化交流為歷史發展中的主要趨勢,也就是漢藏兩民族在黃炎、姬姜、漢羌等各個歷史時期所凝結成的民族歷史關系基礎上的進壹步發展,也可以說是多民族統壹國家在建立過程中的新成果。

但是也必須指出,我這樣看這個問題,卻並不是在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與作用中,把唐與吐蕃等量齊觀,無所區別的。從當時歷史發展的總的或主要的趨勢看,無疑地唐王朝在松贊幹布的時代,不僅是與吐蕃比,同樣地也是正處於它的興盛期;而且在當時的東方和世界歷史上看,唐王朝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當時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深入到高麗、日本及天竺(今印度)、獅子(今斯裏蘭卡),而且還遠及大食(今阿拉伯)、拂林(今東地中海壹帶)。同時唐代繼漢之後所開辟的東西方陸路交通大道(今或稱絲綢之路),更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唐代版圖的廣闊,也是中國史上所僅有的。從聲威方面來說,當時西域諸國都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稱東西交通大道為朝天可汗道;而當時的唐首都長安,又是華夏文化與西域文明薈萃的中心。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吐蕃王國最初與唐王朝建立往來關系時,還只能居於藩屬地位,這完全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吐蕃王朝崩潰後,終於在元初正式成為組成祖國統壹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之壹,可說就是基於這種歷史因素和因緣的,否則的話,不可能由於薩班·貢噶堅贊和他的侄子八思巴兩人的努力,而使西藏地方的人民如水就下地歸順大元王朝的。西藏當時的順時趨勢,主要是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條件相適應的。與此相反,元代雖然曾地跨歐亞兩洲,而且蒙古騎兵的鐵蹄,踏遍了中亞及東歐大地,但並沒有促成翰羅思等國家和地區的歸順,即是顯例。這是什麽原因呢?壹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因素不壹致,而歷史關系又無基礎,只想用武力進行擴張是不行的。

唐與吐蕃之間關系的建立,是在同種同文的基礎上,但在這種關系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是有壹定曲折,這也完全符合歷史發展的壹般規律的。在唐太宗貞觀以後,隨著吐蕃勢力的進壹步壯大,唐便在隴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脅,這樣唐王朝便與吐蕃處於對峙或聯盟的局勢。聯盟是為了加強內部經濟、文化的往來和***同對付大食勢力東來的威脅,而對峙則是雙方勢力消長的表現。等到安史亂起,唐在河隴的邊防軍相繼東調守禦潼關,吐蕃勢力的發展,便逐步趨於優勢。但雙方之間仍以和好往來的聯盟為基本關系。如公元七三○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到吐蕃講和,吐蕃贊普棄隸縮贊上表說: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進和同為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