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經品嘗過什麽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經品嘗過什麽

宋代美食家蘇軾曾品嘗過豆腐這種美食。

如下:

豆腐是壹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制作工藝的前進和發展。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壹是制漿,即將大豆制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

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樣的健康食品壹直深受大家的喜愛,但要想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還需要註意做好搭配。

2014年,“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道神奇的中國美食開始在商品價值之外,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關於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後的壹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鹵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

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幹,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鹹寒”。鹽鹵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

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壹升,入綠豆壹合,用鹵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壹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鑒和研究的。

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壹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對豆腐的發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贊嘆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