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易經文選五則。

易經文選五則。

《易經》是壹部闡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代經典,是壹部博大精深的辯證哲學著作。下面給大家帶來壹些關於易經的思考,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易經1閱讀心得

《易經》開篇甘瓜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它的意思是天道輪回,君子要像天道壹樣周而復始,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業發展的根本。

我出生在中原,伏羲發明先天八卦的地方就是我長大的家鄉。記得淮陽的太昊陵廟會,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行,每天都有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前來祭拜、參觀廟會。當時看到了太昊陵的伏羲雕像。他相貌不凡,威風凜凜,目光炯炯,有壹面先天八卦鏡,仿佛是神壹般。從那以後,我就開始接觸與生俱來的八卦。大人常說,先天八卦是自然之源,萬物之本;後來隨著見識的提高,逐漸接觸到了後天八卦、虎圖羅以及各種版本的易經。

高中的時候在父親的書櫃裏看周易,感覺那只是壹本占蔔的書。全書六十四卦,全是文言文,非常難懂。在大學的時候,我用白話文讀了易經、易經以及圖書館的《易經全解》,我意識到那是對六十四卦中每壹卦的註釋。我覺得易經非常全面,包羅萬象。工作後,在書店和朋友家看過易經的智慧和知行合壹,又有了不壹樣的感覺。六十四卦中,每個卦都有壹個名字,然後還有卦,解釋每個卦的大概意思。卦的語言深奧,但並不神秘,因為卦記錄了當時人們所關註的重大事件。古人在乎的和現在人不壹樣。那時候既沒有股市大起大落的煩惱,也沒有畢業後找工作的苦惱。他們最關心的可能是軍事,戰爭是贏是輸,向哪個方向進軍。二是出行的事,出門是否吉利,往哪個方向走安全等。第三,犧牲。事情,祭祀某個鬼是否有用,什麽時候選擇祭祀等等。第四,結婚的事,嫁給某個宗族的人好不好,什麽時候是好日子。所以我覺得《易經》中的卦大部分都說明了這幾類事物的好與壞。六十四卦中的每壹卦基本上都體現了壹個主題,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人生智慧、憂患意識和理性思考因素,對我們今天仍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於是,我真正理解了“易道之大,無所不包”,是“廣大而有備”,有天,有隧,有人道;“天地之範圍不變,而不遺。”

通讀三遍,終於有了太多的感觸,似乎無法用語言表達。以下是我的具體感受:

易學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根,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了解易經、易圖和易學,有助於我們掌握易學思維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國文化的結構和中華文明傳承的脈絡,有助於我們分析成功和面對失敗,有助於我們規劃人生、事業和人生,有助於我們了解歷史、分析未來和把握今天。同樣,易學在企業管理中也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易經的核心是“三變”,即“簡”、“難”、“變”。而這三者正是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國管理哲學的核心。因此,值得我們關註和研究。

壹切都很簡單——簡單得就像壹個人。

簡單管理是管理發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大眾化是“簡單”的路徑。只有了解企業組織的結構和規律,才有可能實現“簡化”。

第二,凡事不易——不變應萬變。

任何事物都有壹定的生命周期,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構成其有機生命的基本規律是相對不變的。也就是說,探索社會的基本成員,包括城市、政黨、政府、企業、團隊、產業、市場等組織系統,構成其生命系統的結構和規律,是當代管理學面臨的主要課題。“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六十四卦”等易學的準數學模型,為研究系統的組織結構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隨著每壹天的過去,有三件事情發生了變化

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壹切都是發展變化的。變就是變,變是易經研究的主要內容。《易經》的核心思想包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傳、象傳、文言,以及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易經以其“全息”、“系統”、“變化”的哲學觀和獨特的符號系統為我們提供了壹個“變化”的準數學模型。為我們研究企業、團隊等組織系統的生命周期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變革管理提供了科學的路徑。

《易經》開篇甘瓜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它的意思是天道輪回,君子要像天道壹樣周而復始,自立自強,奮鬥不息。這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業發展的根本。

作為壹個人,要自強自立,要學會進步,把握進步過程中的規律,借助外力達到完美的結果。卦上也說:“九天不要用潛龍。”這裏的“不用”不是沒用,而是怎麽用。它告誡人們,掌握正確的方法,把握最好的時機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企業,發展原理是壹樣的。通過對企業結構的分析,建立管理模式,合理協調員工。尤其是在企業初期,對自身能力的評估和對未來趨勢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學會“藏龍,不要用”,時機成熟了才會“飛上青天”大有作為。

易即變,易即創新,易即發展,易即和諧,道自然。通過對易學的研究,我們可以在繼承和回歸易學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整合和突破西方辯證思維、系統思維、邏輯思維、科學思維和哲學思維的歷史局限性和知識缺陷,建立更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社會發展和生命運動自然本源的易學思維和管理模式,進而探索自然管理規律,分析企業組織,建立全息創新管理體系。建立企業戰略決策、組織變革、創新管理、危機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和諧管理的新理論平臺,為企業、政府等社會組織的成長、創新和發展提供簡單、科學、實用的組織診斷和管理模式,為全面建設創新型社會、和諧社會提供基本的戰略管理工具。

讀《易經》心得2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和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占蔔,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傅和根據河圖和洛書推導總結而成,是中華五千年智慧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它是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的必修技能。占蔔本質上是預測未來事件發展的手段,《易經》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理論寶庫。

我們現代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方法主要源於西方。數學、物理、化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礎,是科學表達事物之間關系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推導過程是用數學表達式,用物理解釋函數,用化學反映變化,從規律和本質上得到反復驗證。這種方式既抽象又直觀。但是這種演繹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把事物分成越來越細的東西,就像把整個科學簡化成壹個森林,再細分成樹,再細分成細胞、分子、原子等。,以至於觀察事物時,只能看到點,看不到面。而我國易經的推理方法是分類推理。比如占蔔是春,方位是東,五色是青,五味是酸,五行是木,五臟是肝膽,人體是手,人是男,動物是龍蛇;形長,形動,等等。這些都是類比。這樣才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聯系。

要學好《易經》,首先要了解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古人雲,知其要義者,壹語而終,不知其要義者,則流傳無窮。希望廣大易學愛好者通過了解《易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打開這門偉大哲學的大門。

大多數人都覺得《易經》晦澀難懂,如果不掌握它的入門要領,壹輩子都很難理解。就算他們能倒背如流,也是徒勞。這個和學歷高低、智商高低沒有直接關系,需要人生閱歷和悟性。有句老話:讀十年私房書,不如做個大師。容易有三層意識:簡單、多變、困難。簡單是指《易經》是經典中易學的理論。在古代,簡單到不用文字說明就可以使用。而為什麽今天很多人看不懂這本高等教育的奇書?作為先知,為了啟迪大眾,我在此奉獻我的學習心得。如果我得到這個開悟,我就可以在壹天之內打開這個方便之門。

學習《易經》的要點:

1.首先必須明確易經是占蔔的參考書。像讀哲學和歷史的書壹樣讀全文是不合適的。最多看看目錄,看看語錄,方便理解節目大綱。學習易經要像字典和對數表壹樣面對這本天書。也就是說,易經是壹本工具書,它的學習步驟是:識卦、起卦、驗卦、破卦、破卦、查經,然後判斷所測事物的好壞結論。當基礎應用熟練到壹定程度後,再進行換心、換心、破六合、奪四季等更深刻的方法。

2.占有、象、數、理是學習易經必須掌握的四種方法。

即占蔔、形似、技數、易理。

占蔔的方法有:占蔔、銅錢、方位、時間、對象、數字、筆畫、幅度、太極等。,壹切都可以占蔔。

類別:比如幹卦代表天、父、生、馬、頭、西北,坤卦代表地、母、順、牛、腹、西南。

技數:指利用陰陽五行產生克制,推測人事吉兇的占蔔、占蔔等法術。八卦有8864種變化,每個卦乘以六個卦* * *算出384種變化。五行變化有50種關系:相生、相抗、相罰、相害、反生、反抗、相生、相抗、相合、* * *,都是大衍數的變化規律。

李逸:指在客觀變化的前提下形成的陰陽普遍規律。

3.了解陰陽的圖表、符號和卦爻辭。

4.掌握自下而上的逆序排列和動態卦的判斷。

5.了解五行的分類和定性規律,即克制規律。

6.理解卦爻辭,要舉壹反三,不能拘泥於經文例子。

7.三不占原則:1。不誠實不占2。不義不占3。疑惑不占。

8.不宜背蔔。妳可以輕松地閱讀手中的書籍。反復練習,熟能生巧。

讀《易經》的體會3

個人理解,《易經》講的是各種背景下個體與環境的多重互動(博弈)的軌跡,重點是現場看到的過程,而不是跳出現在的因果論,更不是教人黑或者打著旗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動態變化的演變過程,各種相關點的演繹啟發我平衡感和節奏感;至於陰陽乾坤,我的理解是從聯動和反饋的角度對壹個系統中的相關方進行抽象和簡化,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謀略”的思維過程,鍛煉自己的系統思維能力。

所以,忙經理總是說,《易經》是壹本值得回味壹生的書。經常更新,因為經歷不同,易經也不壹樣。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人,易經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種。這是我自己經歷的縮影。別擔心,慢慢來。若幹年後,翻看我之前的經歷,會發現很多需要改正的錯誤。我把它看作是壹本生活經驗手冊。”

忙總是不屑掩飾自己的好惡,言辭犀利直白。所以《易經》系列中用來解釋卦象的例子往往過於耀眼,類似於滿月的光,把星星都遮住了。這有利有弊。如果是有益的,可以吸引眼球,打動人心,引起讀者跳出個人經驗的局限,進行更多的思考,包括文章本身光明與黑暗的交織,很有意思,我很喜歡。

至於壞處,那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可惜有些網友只看了例題。他們完全把忙碌當成系統內的信息源,簡單地從道德或功效或其他某個維度去評價和延伸例子,或者故意歪曲和制造釣魚的話題,只是阻礙了自己的視野,再簡化再簡化,不容易讀懂,卻進入了其他層面的思考。類似於討論壹部精彩的電影,女主角不漂亮,男主角很帥。

《易經》中的辯證法很微妙。利用陰陽對立與合作的特性,以及“物極必反”的動態觀,解釋並構建了壹個6維空間離散變換群,解釋了陰陽在不同空間位置的各種關系以及各種演化的可能性。它基本上是壹個窮盡的方法,所以它是有價值的。-語言繁忙。

我感覺如果真的要用例子把卦像解釋清楚,就需要同步推導出上千條線索(多維並行思維)。難以言表,因為易經的視角是獨特的。寫字識字的人都在卦像裏,坐標軸和參照系隨時在變。他們怎麽會從上下,上下,東西,南北來呢?慷慨無角,大象無形。想要衡量“大象”,首先要松動任何價值觀或思維範式,不要預設自己或對方的立場,先憑直覺了解整體。妳沒有經驗或者不安分,無法從點到面擴展到更多維度。信息盤根錯節,無法深入閱讀。

以上的解讀也是我對“君子不器”這個詞的理解。

看了《忙碌經理人易經系列》對我來說是壹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因為忙碌經理人永遠是壹個活生生的人。通過看他毫無保留的分享給大家的文章,直接交流,壹個想象中的“忙碌的經理”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可以以他為坐標軸的原點,感受他字裏行間的情緒,透過他的手指看浩瀚星空,那是他的思維和想象格式化的,無序的。

後現代主義是壹個反叛的時代,也是壹個容易迷失自我的時代。“六經註我,我註六經”,忙在閱讀易經系列文章中始終呈現出的開闊視野、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堅定的內心自信,令人欽佩,這樣的人有追求精神自由的底蘊。

桃子和李子什麽都不說,但是他們自己走自己的路。默默祝福忙碌的經理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讀《易經》的體會4

據我所知,《易經》是以擬態思維的方式寫成的。如果妳有擬態思維的方式,妳理解《易經》就沒有困難。無非就是準備壹本古漢語詞典。如果妳只有邏輯思維方式,那麽妳是不可能理解《易經》的。

其實易經的要點就是簡、變、難。

簡單就是認為世界的構成無非是陰陽及其轉化規律。

改變就是認為這個世界雖然多變混亂,但其實只是復雜而已。成語的錯綜復雜來源於《易經》。

伏羲所建立的八卦體系是幹支、坤支、鎮支、熏支、坎支、離支、艮支、兌支的八卦。

所謂錯卦,就是兩個卦對應的每壹個陰陽屬性都是相反的。比如蔔卦之初,上卦為陰,中卦為陽;並形成壹種“錯卦”關系,始卦,上卦為陽爻,中卦為陰爻。所以互相錯的卦,在性質和精神上也是完全相對的。(錯卦也叫反卦)比如:

乾健,蔔向上——坤順,蔔向下;

地震在動,占蔔向上——占蔔向下;

坎興窪地,蔔氣向下——超然於自然,蔔氣向上;

艮興停,蔔氣上——逆自然,蔔氣下。

所謂綜合卦,就是把壹個卦旋轉180度,再把它倒過來形成的新卦。新舊卦是相互綜合的卦。幹、坤、坎、理的綜合卦都是自己,所以沒有綜合卦,所以也稱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個正卦代表易經系統中宇宙的四個方向。以“玄(天)道”為主線的兩個方向是幹、坤,分別象征天、地;以“黃道”為主線的兩個方向是分割線和山脊,分別象征太陽和月亮。

八卦中其余四卦為四角卦,其中震卦與根卦形成綜合卦系關系;綜合占蔔的關系是在占蔔和交換占蔔之間形成的。

先天和後天四角是有區別的。後天卦的方位是地平。此時的四正卦指的是東、西、南、北四個主要方向,分別對應地震、交換、離別、抑郁四個卦。後天四角指主幹(西北);坤(西南);Gen(東北);荀(東南)

我們現在讀的《易經》就是《周易》,由《周文王》演變而來,由八卦重疊而來,所以有六十四卦,由八卦重疊而成。

復卦、雜卦針對的是六十四卦體系。

所謂復卦,不同於八個單卦。三爻稱為單爻,六爻由兩個單爻組成稱為復爻。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十四卦體系中的所有卦都是復卦。

重復占蔔就是重復。意思是上下卦是由同壹個單卦組成的,所以這樣的卦也叫純卦,這樣的卦只有八個,所以也叫八個純卦。

當然,純卦的對立面是雜卦,其他56卦都是雜卦。純卦繼承了上壹級八卦的主要特征,所以純卦自然是領雜卦的始祖卦和祖卦,於是就有了以八個純卦為基礎的八宮卦象體系。這也是《易經》中純氣貴、雜氣賤這壹普遍規律的體現。

在《周易》六十四卦體系下,綜合卦是把壹個六爻的上卦和首卦互換;五爻和二爻互換;由四卦和三卦互換而成的新卦。綜合占蔔的意思是* * *基礎上有局部差異,錯誤占蔔的意思是絕對對立。所以六十四卦體系中卦與卦之間的關系大多是綜合卦,說明壹切矛盾大多是求同存異的矛盾。

只有幹(天)坤(地)、坎(水)利(火)、(雷山)和中伏(豐澤)、(澤豐)和易(雷珊)這四組卦,因為沒有綜合卦,所以組合錯卦。其實真正的錯卦只有前兩組;後兩組屬於錯綜復雜的卦系組合。

而《易經》中代表世界變化狀態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不過是陰陽因時、因地、因利的相互轉化。

至於難,是因為《易經》認為世間有壹個基本不變的天道,即物極必反,陰陽循環不息。所以生老病死,起起落落,成長,都是這種天道的體現。

其實《易經》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比如,作為人,我們主張對人坦誠,不自欺欺人,心平氣和;比如做事情,提倡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公正平衡,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

所以,從《易經》的思想中,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方式自然發展出來了:中庸之道。

拉拉雜,東拉西扯寫了壹大堆字,說不定有人會問妳懂什麽?

經過深思熟慮,我想我會組織壹次群毆。並掌握了集群作戰中不可或缺的四項技術:

1.優化技術:利用壹切可能的優化手段,通過優化參與集群作戰的各部隊人、財、物、技術的來源,提高整個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優化投入產出效率。

2.協同技術:借助各種網絡分工技術,通過對參與集群作戰的各單位進行專業化分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減少工作流程的延遲或上下等待,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減少時間浪費。

3.組織技術:借助各種流程設計技術,通過對系統流程的流程設計,將集群作戰所涉及的各個單元分散的任務流程和模塊組裝成壹個可以流暢運行的系統。

4.規劃技術:妳可以把想法變成目標,目標變成壹堆任務清單,任務清單變成壹組可執行的過程,過程變成過程監控的結果,最後把這些零散的結果組裝成壹個整體,達到最終的目標。

所以我覺得我還是個技術人員。當然,擰螺絲不如操作工,畫設計圖不如工程師,但我的價值在於,我能組裝壹個系統,正常工作,達到預定的目標。

這些廢話和讀《易經》的經歷沒有直接關系,但我個人認為有間接關系,因為《易經》包含了整體觀和人最需要的大局。所以我覺得易經雖然不能教妳做什麽,怎麽做,但是可以啟發妳去看看。這個更重要。毛主席在做具體事情上比普通人強不了多少,但在看事情上比大多數人強上十萬八千裏。

其實怎麽做很好學。因為完成任務無非就是把目標變成過程,把過程變成步驟。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壹步就是壹個算法。只是人的精力有限,能熟練掌握的東西很少。掌握目標任務法、關鍵路線法、計劃評審法等幾種具體的做事方法只需要壹年時間,但要形成系統的思維模式或看待問題的框架思維模式,可能需要壹生不懈的努力。讀易經可以把我們從大山帶到平原。

讀易經還有壹個好處,就是可以不斷發現自己的愚蠢。其實人很難發現自己有多傻,但是發現別人的傻很容易。我們常常穿著以羨慕嫉妒恨為標誌的最傻的馬甲,在城市裏招搖過市,幸災樂禍而不自知,但別人都知道。

對易經的理解其實是對人生的理解,所以必然會隨著時間、年齡、豐富的人生閱歷而變化。所以如果妳以後有精力和體力的話,這種讀易經的經驗會不斷的補充、完善和修正。

讀《易經》的體會5

易經,壹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從小就有,奇怪的是對它壹無所知。現在突然很神奇的發現,我們身邊存在的壹些最基本的東西都和易經有關,現在科技的發展也歸功於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壹,被儒家視為五經之首。古代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實際上是《連山》、《歸藏》、《周易》等古籍的集子,但《連山》、《歸藏》已失傳。易經用壹套符號系統描述了狀態的變化,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其中心思想是用陰陽壹元論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經包括《易經》和《易經》。《上京》將易經分為三十卦,夏靜分為三十四卦。因為《易經》寫得很早,在西周前後,文字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易閱讀,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就寫了《十翼》來解讀《易經》。

壹般認為,《易經》原本是壹部占蔔之書,但其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從17世紀開始,易經也傳入西方。

我們知道《易經》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卦和辭。所謂算命,其實就是易經把世界上所有的情況總結成六十四卦,每個卦都是壹個場景,然後妳就相應地入座,然後妳就對應到某壹個卦,然後妳就具體分析。這裏先強調壹下,除了謙卦之外,其他63卦都有陰陽,也就是無所謂好壞,因為物極必反,看妳的實際情況。我們先來看看六十四卦的由來。古語有雲,太極生二儀(壹陰壹陽),二儀生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生八卦(天、風、火、澤、地、雷、水、山),然後把八卦解釋成六十四卦,實際上就相當於數學上的排列組合,每壹個都進行分析。但謙卦是上卦是地,下卦是山。要充分發揮壹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想象為什麽,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但是壹定要能自圓其說,所以找不同的算命師可能會不壹樣。當然,也有可能算命先生會根據妳的說法進行判斷,然後強行插入占蔔用詞中,說明這是古人說的,以增強說服力。很多卦其實是很有哲理的,比如坤卦、卦、吉吉卦、賢卦、豐卦等等,這裏不壹壹列舉。壹陰壹陽,壹個也是陰,壹個含陰,壹個含陽。看著壹個人的手,我想到了陰陽。有時候想想也是有道理的。陰不能無陽,楊燦不能無陰。就像壹個大拇指和四個手指壹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已經有了關聯。從易經中,我也學會了隨波逐流,順應潮流,順應規律,什麽都不用強求,什麽都不用擔心。該來的壹定會來,該走的壹定會走。如人生,如四季。星星四處移動,周而復始,交替,變化,輪回。壹言以蔽之,很容易。

知“易”不易,知易。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蕓蕓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既渺小又無邊,生命有限,思想無邊。如何將“易”的道理融入到人生的過程中,確實是壹個需要研究和代代相傳的課題。

今天春天陽光明媚。當春風輕輕吹拂我的心時,《易經》的真正含義似乎融化在我的腦海裏。望著遠方的地平線,在安靜的沈思中,我似乎變成了壹朵白雲,漂浮在無邊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