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領域的滲透和應用,不僅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而且對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以及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

屬於人體組織結構,體現內外環境的統壹。

中醫學運用五行的類比聯系方法,根據臟腑的表現和特點,將人體組織結構劃分為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六腑相協調,主五體,開竅九竅,尊體表的臟腑功能體系,為藏象理論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還運用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法對自然界中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分類,並與人體臟腑組織結構的五行屬性聯系起來。比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顏,都與自然界的五方位、五季節、五味、五色有關,從而將人與自然環境統壹起來,從而體現了人體內外環境的相互接受和對應。因此,蘇文六節藏象論說肝與春氣相連,心與夏氣相連,肺與秋氣相連,腎與冬氣相連,而蘇文藏氣法論說脾主夏。比如春天應該在東方,春天的氣息是主指揮,所以氣候溫和,陽氣生,萬物昌盛,人體的肝氣與之對應,所以春天肝氣旺盛。故蘇文之戒進壹步說:“以天五行,人五臟,應象者也,蒼、角、呼、握、目、酸、怒,而東方風木之肝,自然也。”

解釋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總結壹些臟腑疾病的病機和傳變規律,以指導疾病的診治。

1.解釋五臟的生理功能:中醫根據五行的特點,解釋五臟的壹些生理特征和功能。

2.解釋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五臟的五行歸屬不僅說明了五臟的功能特點,而且用五行相克說解釋了五臟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即五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1)五臟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2)五臟之間的關系:

總之,五臟之間的關系表明,每個臟腑都有其他臟腑的支持,所以這個臟腑不會被浪費;還有就是他臟的制約,所以不會太響;如果原臟之氣過盛,就會受到他臟之氣的制約,而原臟之氣不足,就會受到他臟之氣的滋養。可見,通過這種關系,臟腑器官緊密地連接成壹個整體,從而維持了人體內環境的統壹。此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如四季、五氣、飲食五味等,也是用中醫的五行法則來解釋的。

總結壹些臟腑疾病的病機和傳變規律。

1.關於疾病的發生:由於五臟要對五時作出反應,所以四時六氣的病機壹般是主時的臟腑首先受邪。比如春季肝先受邪,夏季心先受邪,夏季脾先受邪,秋季肺先受邪,冬季腎先受邪,這是主時邪發病的壹般規律。

然而,有時它也會導致“勝利的”或“不可戰勝的”骯臟的疾病。如果氣候異常,在季節到來之前生氣就過分了;當季節來了,精神還沒到,就自卑了。

氣機過盛的病機是既可辱其無敵臟,又可攻其得勝臟。同時,即使是我天生的臟也有可能生病。

氣不如氣的發生規律,不僅是勝臟輕舉妄動,反對侮辱,而且是無敵臟乘勢攻擊。同時,即使是生我的臟也可能因為牽扯而生病。這是根據五行定律推斷出來的。這種發病推測雖然不能完全符合臨床發病的客觀規律,但說明該病的發生確實受到了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

2.關於疾病的傳變:臟腑疾病的相互影響稱為“傳變”,即內臟的疾病可以傳到其他器官,或者其他器官的疾病可以傳到內臟。病理傳變從五行規律出發,主要用五行的母子關系和五行的盛衰關系來解釋臟腑之間疾病相互影響的傳變規律。

(1)母子關系的傳遞與變化:即根據相互關系進行傳遞與變化。包括“母疾子”和“子疾襲母”。

(2)欺負關系的傳遞:主要包括“倍增傳遞”和“相互欺負傳遞”兩種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臨床上並不壹定會出現母子五行或欺淩的病理傳播。此傳是否發生,與臟氣的虛實、邪氣的性質、護理、治療等因素或病情有關。壹般來說,臟氣傳,臟氣不傳或難傳,要靈活對待,不能機械理解。正如《俞素文集鎮汙論》所說:“然而,其突然發生並不需要通過傳播來治愈,或者說其傳播並不遜色。”也就是說,在《內經》時代,已經認識到疾病的傳變,尤其是急性病的發病,不能受五行規律的束縛,要從實際出發,真正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才能有效地為疾病的防治服務。傷寒理論的“六經傳變”和溫病理論的“齊威薛瑩傳變”是從大量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傳變規律。

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長度用於診斷:人體本身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內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身體的體表。所以靈樞本藏說:“看外界反應,便知其病。”壹般來說,人體內臟器官的病變或其異常關系,可以從其色、聲、形、味、脈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來。所以《難經六十壹難題》說:“觀之者,能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之者,聞其五音,不為病。問而知之者,問五味欲知病在何處。知脈者,診其口,視其實際情況,以知其病,病在什麽器官。”

可見,正是由於五臟與五色、五官、五味、五聲的五行分類和歸屬,才使它們產生了壹定的聯系。這種五臟系統的層次結構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綜合四診資料,再根據五行的歸屬及其生、抗、虐、虐的規律來推斷病情。

總的來說,中醫非常重視色診和脈診的結合應用,能客觀反映病情。但如果要從色脈來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就必須根據五行規律來推測。《金鑒·心四診》指出:“色脈相合,…我見過它的顏色,卻摸不到它的脈搏。如果我得到它,我會死。如果我得到它,我會活下去。”

2.用於治療:主要是控制疾病的傳播,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

(1)控制疾病的傳播: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人體器官的陰陽氣血功能失調引起的,而器官組織的功能失調必然反映在臟腑生產與克制關系的失調上。疾病的傳播往往是壹個臟器官被疾病感染,或者是另壹個臟器官被疾病感染,傳播了自己的臟器官。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除了對患病的臟腑進行適當的治療外,還應特別考慮與相關臟腑的傳變關系,根據五行學說的規律,對其進行過多或過少的調整,以控制疾病的傳變,恢復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比如肝臟有病,首先要健脾胃,防止其擴散。如果脾胃沒有受傷,疾病就不會擴散,很容易康復。所以《難經七十七難》說:“見肝之病,知肝應傳於脾,故為真。”疾病由內臟引起,其它器官治療的原則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學的整體觀。

但是,疾病是否傳播取決於內臟的功能狀態。即五臟虛損傳變,而不傳變。所以《金匱要略》也指出:“見肝之病,當知肝傳脾,先健脾。脾若四季旺,則不應補之。”我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在臨床工作中,既要掌握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傳播變化規律,又要根據其生、虐、虐的規律,盡早控制其傳播變化,做到防患於未然。也要根據其具體情況來對待,所以五行的壹些關系不能機械地作為死板的公式,要具體分析,靈活對待。

(2)處理原則和方法的確定:相應的處理原則和方法主要是根據相互發生或相互制約的規律來確定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治療原則根據相互性規律確定:多用於母病、母病(即小兒盜母之氣)等證候。《難經六十六難經》雲:“虛補其母,實則肅其子。”所以它的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或瀉。

另外,運用互利共生的規律來治療,除了母病和犯了病的孩子或孩子的母親,都可以通過滋母或瀉子來治療。如果是單純的小兒疾病虛證,他們也可以利用母子關系來補母,加強相互間的共生,從而有助於小兒臟腑虛證的恢復。

根據五行法則,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三種:滋水含木,金水生金,培土生金。

二是根據互治規律確定治療原則:臨床上常用於因互治紊亂而產生的占便宜、侮辱人的疾病證候。主要有三個區別:太多的互抗,太少的互抗和反抗(即互辱)。主要機制是采用抑強或扶弱的方法,重點抑制其力量,使弱者容易恢復。此外,必要時還可以利用相互牽制的規律,在強大的壹方尚未繁衍變化的情況下,提前加強受害方的力量,從而阻止病情的發展。

根據五行規律,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四種:抑木扶土、培土造水、助金平木、瀉南補北。

需要指出的是,腎為水火之臟,腎陰虛還可使火亢盛或狂動,導致性亢盛,如夢遺、耳鳴、咽痛、咽幹等。這是由於腎本身的陰陽偏高偏低,不能和五臟的關系混為壹談。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五行生克關系的應用也具有重要意義。在網站上檢查醫生,針灸師將手、腳和四肢十二經脈末端的穴位分為五行,即井、榮、舒、經和,分別屬於木、火、土、金、水。臨床上,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利用五行法則產生反抗和濫用來取穴和治療。

同樣,出生與五行相克的關系對心理治療也有壹定的指導意義。心理治療主要適用於情緒障礙。情誌由五臟而生,五臟之間有關系,所以情誌之間也有這種關系。正是由於人體情緒變化在生理上的相互抑制作用,以及在病理上與內臟器官的密切關系,才可以在臨床上運用情緒的相互抑制作用,達到調節情緒、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藥物入五臟的五色五味,如白入肺,酸味入肝,也是五行學說在藥物歸經中的應用。雖然不能生搬硬套,但也有壹定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