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氣虛簡介

古籍中的氣虛簡介

氣虛指氣的虛衰不足。統指臟腑正氣虛弱。由勞倦內傷或重病、久病後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低下,出現抗病力減弱的病理變化。《景嶽全書·傳忠錄》:“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有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誌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凡此者,何非氣虛之類?”但肺主氣,脾為化生氣血之源,腎為元氣之根本,故氣虛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尤為密切。《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必溫補中氣。”《東醫寶鑒·雜病篇》:“夫腎虛為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藏。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此腎虛不能收氣也,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

1.肺氣虛;2.重病之後,元氣未復;3.脾肺氣衰。

詳見百科詞條:氣虛 [ 最後修訂於2018/5/22 3:32:24 ***145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