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諸葛長民

文言文閱讀諸葛長民

1. 文言文擴展閱讀《曳尾塗中》的答案

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

2.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3. 文言文閱讀 《 竇威》

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4.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

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仆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征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占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壹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壹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

5. 陳仲舉禮賢文言文閱讀答案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間的規範。

他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誌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時,壹到任,就打聽徐孺子在哪兒,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告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後,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屬,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陳仲舉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 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閑處

6.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7. 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蔡佑,字承先,其先陳留”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十九》節選

蔡佑字承先,其先陳留圉人也。曾祖紹為夏州鎮將,徙居高平,因家焉。祖護,魏景明初,為陳留郡守。父襲,名著西州。正光中,萬俟醜奴寇亂關中,襲乃背賊,棄妻子,歸洛陽。拜齊安郡守。及魏孝武西遷,仍在關東。後始拔難西歸,賜爵平舒縣伯,除岐、夏二州刺史,卒。贈原州刺史。

佑性聰敏,有行檢。襲之背賊東歸也,佑年十四,事母以孝聞。及長,有膂力,便騎射。太祖在原州,召為帳下親信。太祖遷夏州,以佑為都督。

及侯莫陳悅害賀拔嶽,諸將遣使迎太祖。將赴,夏州首望彌姐元進等陰有異計。太祖微知之,先與佑議執元進。佑曰: “狼子野心,會當反噬,今若執縛,不如殺之。”太祖曰:“汝大決也。”於是召元進等入計事。太祖曰:“隴賊逆亂,與諸人戮力討之。觀諸人輩似有不同者 。”太祖微以此言動之,因目佑。佑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諸人曰 :“與人朝謀夕異,豈是人也!蔡佑今日必斬奸人之頭 。”因按劍臨之。舉座皆叩頭曰 :“願有簡擇 。”佑乃叱元進而斬之,並其黨並伏誅。 壹坐皆戰栗,不敢仰視。於是與諸將結盟,同心誅悅。太祖以此知重之。乃謂佑曰:“吾今以爾為子,爾其父事我。”後從討悅,破之。

又從迎魏孝武於潼關。以前後功,封萇鄉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初,加寧朔將軍、羽林監,尋持節、員外散騎常侍,進爵為侯,增邑壹千壹百戶。從太祖擒竇泰,復弘農,戰沙苑,皆有功,授平東將軍、太中大夫。

又從太祖戰於河橋,佑乃下馬步鬥,手殺數人。左右勸乘馬以備急卒。佑怒曰 :“丞相養我如子,今日豈以性命為念!” 遂率左右十余人,齊聲大呼,殺傷甚多。敵以其無繼,遂圍之十余重,謂佑曰 :“觀君似是勇士,但弛甲來降,豈慮無富貴耶。”佑罵之曰:“死卒!吾今取頭,自當封公,何假賊之官號也。”乃彎弓持滿,四面拒之。東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佑。去佑可三十步,左右勸射之,佑曰 :“吾曹性命,在壹矢耳,豈虛發哉 。”敵人漸進,可十步,佑乃射之,正中其面,應弦而倒,便以矛刺殺之。因此,戰數合,唯失壹人。敵乃稍卻。佑徐引退。是戰也,我軍不利。太祖已還。佑至弘農,夜中與太祖相會。太祖見佑至,字之曰 :“承先,爾來,吾無憂矣 。”太祖心驚,不得寢,枕佑股上,乃安。以功進爵為公,增邑三百戶,授京兆郡守。

九年,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率軍援之,與齊神武遇,戰於邙山。佑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俄授青州刺史,轉原州刺史,加帥都督,尋除大都督。十三年,遭父憂,請終喪紀。弗許。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賜姓大利稽氏,進爵懷寧郡公。

魏恭帝二年,中領軍。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江陵初附,諸蠻騷動,詔佑與大將軍豆盧寧討平之。三年,拜大將軍,給後部鼓吹。以前後功,增邑並前四千戶,別封壹子縣伯。太祖不豫,佑與晉公護、賀蘭祥等侍疾。及太祖崩,佑悲慕不已,遂得氣疾。

孝閔帝踐阼,拜少保。佑與尉遲綱俱掌禁兵,遞直殿省。時帝信任司會李植等,謀害晉公護,佑每泣諫,帝不聽。尋而帝廢。世宗即位,拜小司馬,少保如故。帝之為公子也,與佑特相友昵,至是禮遇彌隆。禦膳每有異味,輒輟以賜佑;群臣朝宴,每被別留,或至昏夜,列炬鳴笳,送佑還宅。佑以過蒙禮遇,常辭疾避之。至於婚姻,尤不願交於勢要。尋以本官權鎮原州。頃之,授(宣)〔宜〕州刺史,未之部,因先氣疾動,卒於原州。時年五十四。

佑少有大誌,與鄉人李穆,布衣齊名。嘗相謂曰:“大丈夫當建立功名,以取富貴,安能久處貧賤邪!”言訖,各大笑。穆即申公也。後皆如其言。及從征伐,常潰圍陷陣,為士卒先。軍還之日,諸將爭功,佑終無所競 。太祖(乃)〔每〕嘆之,嘗謂諸將曰 :“承先口不言勛,孤當代其論敘。”其見知如此。性節儉,所得祿皆散與宗族,身死之日,家無余財。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五州諸軍事、原州刺史 。謚曰莊。子正嗣。官至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佑弟澤,頗好學,有幹能。起家魏廣平王參軍、丞相府兼記室,加宣(武)〔威〕將軍、給事中。從尉遲迥平蜀,授帥都督,賜爵安彌縣男。稍遷司輅下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澧州刺史。在州受賂,總管代王達以其功臣子弟,密奏貰之。後為(邙)州刺史,不從司馬消難,被害。

是這個吧?原題在哪兒?我很樂意為您解答問題!

8. 文言文閱讀答案劉顯傳

《明史 劉顯傳》譯文: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饑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壹座荒祠裏上吊,不想壹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慟哭而去,混跡於壹幫牽夫裏,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居在壹所寺廟裏,靠打短工和偷吃廟裏的供品維持生計。他把偷來的供品扣在壹口大鐘裏,天長日久便被人發現了,他神奇的體力被人們以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賓苗人做亂,巡撫張臯募兵平叛,在眾人的勸說縱恿下,劉顯應募投軍,在首次戰鬥中,他手舞兩把大鍘刀當先沖鋒,親手砍殺五六十人,並手擒三名首惡,後軍繼進,使這場叛亂壹舉蕩平,劉顯由此聲名大震,從壹名走卒壹下子升為副千戶。從此他壹直身歷沙場,七年之間憑了戰功直升到總兵,其升遷之快,為歷代武將中所罕見。

參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註:

《梁書·劉顯傳》、《南史·劉顯傳》不詳。

9. 文言文閱讀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

陳登雲的全文翻譯: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禦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幹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麽事他幹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禦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 ,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壹、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禦史占了壹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就死了。

10. 文言文閱讀,範正辭治饒州

範正辭,太平興國(查下來好象是宋朝的壹個年號,例如:太平興國二年)中期的人,因為饒州有很多沒有處理的訴訟,他被派往那裏做知州(知州:官職)。

他到達後連夜全部判定、解決案件,當地的官吏因淹獄(長期擱置的案件而使囚犯長期困於獄中)被停職的有63個人。範正辭命令料州的官兵把這些人送到京城去(看意思好像是充軍),有壹個叫王興的人,因為留戀故鄉,害怕去京城,範正辭就故意弄傷他的腳,用嚴正的命令殺了他(也就是殺壹儆百啦)。

王興的妻子上訴,宋太宗召見範正辭,讓他在大堂上解釋這件事,範正辭義正嚴詞的說:“東南的幾個郡富饒殷實、繁榮昌盛,人心比較容易浮動,王興竟敢鬧事,煽動民心。如果這樣的情況失去控制,那麽我將沒有處理犯罪的空間了。”

皇帝贊賞他的果敢決斷,特意給他調職,讓他去江南做轉運副使(轉運副使:官職)。饒州有個州民叫甘紹的,被盜賊群抓去,州裏抓住他們14個人,屈打成招被判死刑要被殺死了。

範正辭按部就班,循循善誘的詢問他們,14個人都哭了。範正辭查下來此案件並非真實情況,命令把他們幾個遷移到其他地方問訊。

後來有人舉報告訴他盜賊的所在地,範正辭悄悄召集軍隊想乘其不備逮捕他們(掩捕:乘其不備而逮捕) 。盜賊發覺了他的動向逃走了,範正辭立即壹個人騎馬追出城郊20裏追到他們。

盜賊操控弓劍、拿著槊(武器名)逼向範正辭,範正辭大叫壹聲,用鞭子抽打他,打中盜賊的2只眼睛,他仆倒在地,其余的盜賊渡江分散逃走了。被他用鞭子打傷的人還有氣息,在他的身旁發現他遺棄的贓物,按照他的罪狀讓他伏法,被冤枉的14人都得到釋放。

這是我鄉裏的事,郡裏的人大多不知道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