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壹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壹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壹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裏。
擴展資料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壹陰壹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