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和北部,蒙古和俄羅斯。蒙古族是壹個廣義的概念,包括中國蒙古族、喀爾喀蒙古人(蒙古族)、布裏亞特人(在俄羅斯)、卡爾梅克人(在俄羅斯)等支系。屬於蒙古人種的北方類型,使用蒙古語、布裏亞特語、卡爾梅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最初是蒙古部落之壹的名稱,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成為這些部落的同名。蒙古人最初居住在貝加爾湖以南的蒙古高原,13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1206年,鐵木真在沃南河舉行的胡力勒臺(大聚會)上被提升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蒙古汗國正式建立。成吉思汗及其後裔東下西洋後,蒙古人在中世紀壹度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疆域覆蓋中國、俄羅斯、中歐、中亞、西中東、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朝鮮半島,舉世矚目。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1279年統壹中國。蒙古語創立於13世紀初,至今仍在使用。
我國蒙古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群體,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人自稱“蒙古人”。意思是“永恒的火”,也叫“馬背上的人”。蒙古人最初信仰薩滿教,後來信仰喇嘛教。蒙古族對喇嘛教的信仰始於元代。由於元世祖的倡導,起源於西藏的喇嘛教馬寧教首先在蒙古統治階級內部傳播和發展。明代後期,喇嘛教格魯派在內蒙古迅速發展。到清朝末年,內蒙古的喇嘛教寺廟約有1000座(其中最大的是現在呼和浩特的大昭寺),清政府為蒙古喇嘛教制定了嚴格完善的制度。解放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群眾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