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畫語錄》是壹部繪畫論著,又名《畫語錄》、《石濤畫語錄》。此書***十八章:壹畫、了法、變化、尊受、筆墨、運腕、綱組、山川、皴法、境界、蹊徑、林木草、海濤、四時、遠塵、脫俗、兼字、資任。在論及具體的創作技巧時,頗有新見,其總體繪畫思想雖因參以禪理而見玄妙,但法古而不泥古、面向自然創作、發自肺腑、見自己面目的繪畫宗旨,無疑是對清初擬古畫風的批判,對推動我國繪畫展很有助益。可必認為,這是壹部有著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極富創造精神的繪畫理論著作。
《苦瓜和尚畫語錄》的理論核心是首章《壹畫》。前人往往對此感到費解,而未作深人探討。石濤雖人釋門,“壹畫”之說卻出於道家。老子認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得壹以生”(《老子》四十二章、二十九章),此“壹”貫之於畫,就成為根本之法:“-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立壹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畫家主觀上“壹畫之法,乃自我立”,以之作為“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自己又能“見用於神,藏用於人”,在把握了壹畫之洪規後,就能對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深入其理,曲盡其態”。以“壹畫”指導創作,“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臻於“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的境界。創作畢竟在於主觀努力,故“畫者從於心者”,把握根本,壹以貫之,“壹畫之法立而萬物著”。誠然,石濤並未對“壹畫”作出具體深入的闡釋,但毫無疑問地是指繪畫中最根本的東西,聯系別章所論,當指表現自我情感,發揮創造精神,這正是對擬古畫風的有力批判。
“壹畫”並非生而得之,要能真正做到“壹畫之法立”,必須從天與人、物與心的根本關系來克服“法障”,才能保持創作的主觀能動性,繼而破除泥古意識,高揚創造精神。第二章《了法》與第三章《變化》,就是在“吾遭壹以貫之”精神指導下作進壹步闡述。石濤認為,如果只知有規矩之法而不知乾旋坤轉之意,就會被法所障、所縛。只有真正認識到“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墨受於天”、“筆操於人”,充分發揮人對天、心對物釣莊觀能動作用,才能“法自畫生,障自畫退。”這就是“壹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在論“變化”時,石濤更明確鄙嗤“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的“泥古不化者”,以“惟借古以開今”的精神,宣稱“我之為我,自有我在”,以“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的主觀創造精神,高舉“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的旗幟,將“產畫嚴落實為“我於古何師而不化之有”。
石濤並非只以“畫可從心”、“自有我在”見其理論鋒芒,“壹畫”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第四章《尊受》、第五章《運腕》、第八章《山川》、第十八章《資任》都闡明,了物與我、山水與繪畫的辯證關系。《尊受》雲:“受與識,先受而後識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識而發其所受”,這就是受與識的 蒙兩個方面和正確關系。“先受而後識”的思想見於《山川》章,且貫串“甲畫”精神的,就是“以壹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測山川之形勢,度地土之廣遠,審峰嶂之疏密,識雲煙之蒙昧,正踞千裏,邪睨萬重”,即“搜盡奇峰打草稿也”。“藉其識而發其所受”,在《尊受》中雲:“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這正是逆向關系的壹個補充說明。心存“壹畫”,就不會被古人的程式、法則所限,可以突破窠臼,隨心運腕,畫從於心,而運腕之道則有實、虛、正、仄、疾、遲、化、變、奇、神之別(見《運腕》章)。在畫家與山川的關系上,“受”並非被動的,“我有是壹畫,能貫山川之形神”,“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山川》章),這就不是被動的“反映”,而是主動的“表現”,這恰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可寶貴的民族性格。在最後的《資任》章,石濤兼顧“資”的借取和“任”的壹畫“壹以貫之,不任於古今,不任於聖人”,最終仍強調要有“我”在。至此返觀第七章《綱》的“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裏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石濤獨具手眼、超越前人的革新精神極為強烈。要具備這種精神,當然要有必要的修養,“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遠塵》章),“尺幅管天地萬物,而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脫俗章》)。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是創作成功的前提,石濤所論值得珍視。
關於具體的創作技法理論,石濤也有獨到的系統見解。如《筆墨》章雲:“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是對傳統筆墨理論的深化、發展。《皴法》章雲:“峰不能變皴之體用,皴卻能資峰之形聲。”對二者關系的看、法亦很深刻。再如《蹊徑》章的“蹊徑六則”,《林木草》章的以寫石之法寫樹,“生辣中求破碎之相”,《四時》章的“拈詩意以為畫意,未有景不隨時者”,都是石濤勇於實踐、創造的獨得之秘。《兼字》章所說的“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壹體”,是對書畫相通論的發展,也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