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是壹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裏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色的破綻證明:趙匡胤是被親弟弟趙光義謀殺的。
宮廷疑案,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後人,只能在故紙堆裏摸“狐貍尾巴”。老謀深算的趙光義怎麽能躲開這些窮追猛打的詰問呢?說他是“竊國大盜”,自然有幾分道理。
其壹,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紀》熱情洋溢地贊頌這哥兒倆如何情深意長、肝膽相照。趙匡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熱灸的時候,哥哥惟恐燙壞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燒幾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趙匡胤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贊趙光義說:我這位兄弟,降生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不壹樣,仔細瞧瞧,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麽了?“壹把手”居然給“二把手”拍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聰目明的趙匡胤,竟然在壹夜之間暴亡?好端端壹個男子漢,為什麽說沒就沒了呢?
官方的記錄非常潦草:“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至於死因,壓根兒沒提。坊間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死於飲酒過度,還有的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其實,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趙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趙匡義。《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死前壹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匡義飲酒,倆兄弟壹直喝到深夜。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匡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燼余錄》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與趙匡義的奸情。諸多不正常疑點暴露在那個太祖駕崩之夜。趙匡義即位後,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壹些內容。即便這樣,他本人還是不太滿意。為了壹位死去皇帝的“起居註”,至於費這麽大勁嗎?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實錄》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趙光義篡位的政治基礎遊移、曖昧,難以服人。
《宋史》把這份神秘的“金匱預盟”描繪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後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後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任用了壹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壹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
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後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壹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太後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裏。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趙光義正大光明。偏偏所謂“金匱預盟”的來歷非常曖昧。這可是出師有名的鐵證啊!趙光義登基,不可能無視“金匱預盟”。
想想吧,誰肯把“妳辦事,我放心”的“尚方寶劍”藏進胳肢窩裏?有趣的是,《太祖實錄》第壹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對這件重大事件做絲毫記載。《宋史》販賣的“金匱預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仔細分析,趙光義的政治騙術漏洞百出。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身體倍兒棒。趙光義剛剛23歲,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經11歲,四子德芳也3歲了。問題是,趙匡胤並不是立刻就死,誰知道將來會怎麽樣呢?也許還能享國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七歲孤兒斷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後是個明白人,絕不可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解釋,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號,大有造成既成事實的嫌疑。
按理說,老皇帝去世,新君壹般繼續沿用舊有年號,直到第二年,才啟用新紀元。可是,趙光義根本顧不得這些“媽媽令”,還沒等到這壹年結束,就換上了自己的年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僅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這種打破常規的險招兒,已將自己推上了輿論的審判臺。他的動機只有壹個:搶先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誰搶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開批評,《宋史·太宗本紀》拽住了趙光義的幾條“小尾巴”,提前更改年號這件事名列第壹。
其四,趙光義剪除後患,將“金匱預盟”所覆蓋的接班人壹網打盡。
即便確實存在所謂“金匱預盟”,這份文件的核心無非是提供了“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說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幹,就是不能讓給小崽子。那麽,有朝壹日趙光義撒手人寰,身後怎麽安排,皇帝大位會不會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趙匡胤的子嗣手裏?
為剪除後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先說趙匡胤那壹枝,“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說,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年長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說自己的兄弟,唯壹的競爭對手就是弟弟——秦王趙廷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光義親自導演,將親弟弟趙廷美、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壹壹逼上絕路。
結果,趙廷美被貶房州,38歲抑郁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年滿30歲;趙德芳像老爹壹樣,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僅23歲……
李自成
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在前幾年召開的全國李自成學術討論會上就已被專家們所確認。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壹直有爭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近年來,李自成殉難經過有以下幾種說法:
自縊說
自縊者自盡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奏報中說:“……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但是後人認為,李自成久經沙場,果敢堅強,絕無自殺之可能。而且阿濟格的說法,並非親眼所見,故真實性甚低。
戰死說
《通山縣誌》中的記載為:“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而《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沒有壹個地方明確指出,程九伯的確殺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說殺死了李延。那麽李延又究竟是誰?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麽關系?他們會不會是同壹個人呢?
然而,在查閱了《米脂縣誌》《延安府誌》等李自成家鄉的史料後,發現記載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說法很多,卻唯獨沒有延字。
誤死說
誤死即誤傷致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他讓將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謁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鍤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壹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搏鬥死說
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李自成壹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鬥,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並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又滲人泥漿;壹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從背後以鏟猛擊李自成頭部,即刻而亡。
夾山寺禪隱說
觀點:1981年,湖南石門夾山寺發現壹座古墓,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奉天玉和尚違背僧規,按俗禮下葬,而葬俗又與本地葬俗不同,最後通過種種物證認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點十分明顯:在奉天玉夾山出家的歷史中,奉天玉和尚與當地官員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陜北口音,四十歲多壹點,壹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當明顯,很容易暴露身份,這顯然與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歸隱說
李自成親族提出的觀點
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壹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裏,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朱允炆
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仍是壹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各類詞書字典,也只好註明;“建文帝不知所終”。
福臨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辛醜)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
順治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
在張宗洽家中,記者見到了這本手抄本的復印件,與順治之死有關的兩段文字赫然在目。
其壹為:“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於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余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譯為今文即: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布這壹消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後太子即位,宣布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
其二為:“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文中所說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後,輔臣蘇克薩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采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證順治死因的文字,還有壹段相關文字,也為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後再圖北征。”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順治之死的幾種舊說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大清帝國第壹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臨告病身亡。其子玄燁即位,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然而不久,有關順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頗多,給順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為迄今仍無法定案的歷史之謎。《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於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有14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
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
李自成是我國17世紀中葉叱咤風雲的農民領袖,其兵敗後死於何時何地,因何而死,數百年來,官私史乘、譜牒、方誌所記歧誤錯見,人各異詞:有的說他是自殺,有的說他是遇害,有的說他是逃禪老死;死地也有湖北、湖南、山西、江西、貴州等幾種說法。盡管湖北通山縣已修闖王陵,爭論卻壹直沒有停息。
建國後不久,有人根據有關史料分析,考證出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為鄉民程九佰所殺。此後,有關單位經過實地調查及發掘檔案材料,確定李自成犧牲於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上旬。李自成死於通山九宮山之說幾乎成為定論。但是1981年初,湖南石門夾山發現了傳系李自成所作《梅花百韻》木刻版,又從奉天玉和尚墓葬中發現骨灰和磚刻《塔銘》,不少人據此印證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提出夾山為僧的“禪隱說”,於是又引起了爭論的高潮。
“禪隱說”論者認為,近年來所發現的關於奉天玉和尚的文物,進壹步說明李自成晚年確實當和尚。首先,乾隆年間,灃州知州何璘曾到夾山實地調查,見到壹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陜西口音的70歲老和尚,他告訴何璘,奉天玉是順治初年來寺,並取出其畫像,觀之“肖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何璘撰寫的《書李自成傳後》被采入《灃州誌林》,其後《楚南史贅》和《小腆紀年》等也都進行摘錄。其次,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1642年)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自號“奉天玉”,即以“奉天王”加壹點來隱諱。其三,夾山新發現的《梅花百韻》木刻版中有壹首《東閣梅》說:“徐聽三公話政猷”,那口氣與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聽三公閣老論政。其四,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斷碑、康熙十四年楊彜子寫的《重修夾山靈泉院功德碑記》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寫的《重修夾山靈泉寺碑誌》,都證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但我以為,李自成於順治二年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還是可信的,而且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第壹,何磷之說不可信,例如奉天王畫像,與史書並不壹致,《明史》謂李自成“狀貌猙獰”,且在崇禎十四年左目中箭,被稱“瞎賊”,而那畫像左目未眇,可見與李自成無關。第二,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並不證明李自成終於夾山,而只能證明確有奉天玉其人;《東閣梅》中“徐聽三公話政猷”之句,無非是按題作詩,懸擬之辭,並不指實,且李自成政權也未置三公。第三,李自成早已稱帝,為“李萬歲爺”,並“至死不去僭號”,他不隱用帝號,而用王號稱“奉天玉”,也不可信。第四,湖南大學者王夫之與李自成同時代,他撰寫的《永歷實錄》,所記李自成至九宮山“為土人所殺”有很大的權威性。同時《程氏家譜》是經過幾代壹續編修的,盡管出於民國,但關於程九佰殺害李自成之事是依據舊譜轉錄的,決不是杜撰。該譜還與高湖《朱氏宗譜》和顧炎武《明季實錄》所載壹致。第五,九宮山闖王陵的馬蹬遺物形制特殊,並刻有永昌年號,不是壹般將士之物,這是李自成軍器的壹個旁證;留存至今的《湖北巡按馬兆奎揭帖》、《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等檔案材料,明確指出正1645年“闖逆已除”,大順軍余部立李自成之弟為“主”,如果李自成未死,怎能另立新主?同時《明史?堵胤錫傳》記載,李過稱李自成為“先帝”,稱高氏為“太後”,也是李自成已死的有力佐證。
還有人認為,李自成病死於湖南黔陽羅公山,其依據是清初谷應泰著的《明史紀事本末》和計六奇著的《明季北略》,書中都有詳細而明確的記載,並指出“清朝有賀表”,其可靠性較強。再從當時實際情況看,李自成屢戰屢敗,跋山涉水,千裏行軍來到湖南,鞍馬勞頓,心力交瘁,加上物資醫藥等供應匱乏,染病不起,以至身亡,是完全符合常情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自成當和尚可能性不大。應該說死於九宮山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