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尿頻簡介

古籍中的尿頻簡介

疾病科屬兒科疾病概述尿頻(frequenturination)是指小便數次過多的疾病。尿頻是小兒常見的壹種尿道疾病。臨床以尿頻、尿急為特征。本病嬰幼兒發病率較高,女孩多於男孩。本證常見於西醫尿路感染。診斷要點1、臨床有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難等泌尿道癥狀。急性期可有發熱,嬰幼兒多無局部癥狀,而全身癥狀明顯,往往突然高熱、寒戰、煩躁不安,常伴惡心、嘔吐等胃腸功能紊亂癥狀。2、臨床雖有尿頻、尿急等癥狀,但為尿路畸形、尿路異物或石淋而引發者,則不屬本證。3、尿常規:尿液混濁,蛋白陽性,膿球成堆,並有白細胞管型。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105/ml。以上檢驗,均有診斷意義。辨證分析1、尿頻的發生,多因濕熱之邪蘊結下焦,或先天腎氣不足,或後天失調、脾氣虛弱而致。濕熱下註,膀胱氣化失常,則尿出不暢而為尿頻。脾腎氣虛,中氣下陷,下元不固,氣不化水,則小便頻數或淋瀝不暢。2、本病辨證,主要分清病程之長短、證候之虛實。病程短,發病急者,多為濕熱下註,屬實證;病程長,病來緩慢者,多為脾腎氣虛,屬虛證。3、尿頻總治療原則,實者重在清利濕熱,虛者重在益氣補腎。辨證論治濕熱下註證見小便頻數短赤,尿道灼熱疼痛,尿液淋瀝混濁,小腹墜脹,腰部酸痛,嬰兒則溺時哭鬧不安,常伴有發熱、煩躁口渴、頭痛身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或膩,脈數有力。治法清熱利濕。方藥1、主方:八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木通6克,G蓄10克,瞿麥10克,車前子10克(包煎),滑石15克(包煎),甘草6克,梔子10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尿痛甚者,加土茯苓15克、生地黃15克。血尿者,加茅根20克、茜草10克。有砂石者,加海金沙10克、金錢草15克。嘔吐者,加姜竹茹6克、黃連3克。2、中成藥⑴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⑵分清五淋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3次。3、單方驗方:⑴金茅湯(

詳見百科詞條:尿頻 [ 最後修訂於2016/6/12 16:43:03 ***1923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