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亞丁在哪個國家?

亞丁在哪個國家?

也門古城亞丁

也門古城亞丁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守衛著紅海通往印度洋的門戶。它被稱為歐洲、亞洲和非洲海上交通的樞紐,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位於亞丁灣北岸的兩個半島上,距紅海南口曼德海峽約160公裏,是海上交通大動脈。人口35萬(1986)。自古以來,它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十六世紀在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下。1802年,英國在此設立海船煤站,1839年正式占領,作為向東擴張的據點。1968-1990是也門民主人民的首都。1850-1970是自由港。工業包括肥皂、鋁器皿、香煙、紡織、采油和鹽幹燥。出口鹽、皮革、獸皮、咖啡、樹膠、香料等。西部半島被稱為“小亞丁”,面積15平方公裏。它有壹個大型煉油廠,曾經是行政中心。距離亞丁約160公裏的曼德海峽被稱為紅海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歐亞非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的皮林島位於海上要道,是也門西部的海防前哨。索科特拉位於阿拉伯海的西南部,扼守著從印度洋到紅海和東非的海上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光禿禿的落基山巖石,仿佛剛被熊熊大火燒過。亞丁最早的城市就是現在亞丁半島東部的“克裏特島”。“克裏特島”的原意是“火山口”,歷史名城亞丁恰好建在沙姆桑山死火山的隘口上。亞丁新城位於“老亞丁”西部,靠近深水良港,隨著裝卸業務的發展而逐漸建成。因為靠近火山口,這座城市也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

亞丁是壹座有2000年歷史的古城。起初,這裏是壹個荒涼的漁村。到亞丁的遊客仍然可以看到建在城市附近山上的古老城堡。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的研究,這些城堡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11至13世紀),這說明亞丁自古以來就是壹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據說亞丁城是以亞丁港命名的,亞丁港是壹個阿拉伯語詞根,意思是“馬鞍”,因為亞丁灣是由兩個由死火山熔巖形成的半島組成的。由於過去火山的噴發,火山熔巖形成了兩個馬鞍形的火山口,壹直延伸到印度洋,海水安靜溫順地躺在壹個橢圓形的海灣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亞丁灣成為天然良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世界重要港口之壹。在古代,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壹般經過亞丁,沿紅海而上,經埃及到達地中海國家。在汽船取代帆船的時代,亞丁成了煤炭加油站。現代化的亞丁港建於1888。20世紀以來,隨著內燃機逐漸取代蒸汽機,燃油逐漸取代煤炭,世界航海業發展迅速。位於歐、亞、非航線上的亞丁是離波斯灣油田最近的國際知名港口,過往船只都停靠在這裏。隨著港口的不斷擴建,亞丁市取得了新的發展。可見,亞丁城不僅僅是因為亞丁港而得名,而是隨著亞丁港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亞丁”這個詞還有其他幾個版本。古代地理學家稱之為阿丹,中國的古籍《英雅勝覽》、《興覽》、《史明》都記載了阿丹,意為“樂土”。它意味著遊客在印度洋上經過漫長的航行後,休息壹下,漫遊名勝古跡,進行各種娛樂活動,精神疲憊。也可以解釋為旅行者在遠行印度洋後在亞丁做短暫停留,從而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新的航程。另壹方面,亞丁來自阿拉伯語“丁壹”,意思是“天堂”和“樂土”。意思是這裏風景優美,宛如世外桃源,世外桃源。

歷史上的亞丁城歷經滄桑,多次被外國人占領。公元前24年,羅馬帝國占領了這裏。1538年,土耳其帝國占領亞丁。從1839開始,英國殖民者把這裏變成殖民地長達壹個多世紀。1967年建立也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南也門),定亞丁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和也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宣布統壹,成立也門共和國,亞丁成為亞丁省省會。

亞丁人口約40萬,城市由克裏特島(舊亞丁)、霍爾木茲薩爾、小亞丁、人民城等7個區組成。克雷區的沙姆桑山與小亞丁的百裏格山山峰對峙,形成壹個近乎橢圓形的海灣,山峰翠綠,建築獨特,海面遼闊,海水湛藍,景色迷人。為了發展旅遊業,霍爾木茲特區附近有壹個人工島度假村,島上建有別墅式的花園洋房。金海岸酒店金碧輝煌,現代感十足,格外引人註目。

據中國古籍記載,公元15世紀初,明朝三寶宦官鄭和率領船隊三次訪問亞丁(當時稱阿丹),可見中國人民與亞丁交流的歷史非常悠久。

亞丁風景區,位於甘孜州南部稻城縣日瓦鄉,海拔2900米(貢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積5.6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