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小學語文課文的閱讀解讀

小學語文課文的閱讀解讀

最近接了壹份工作——文字口譯。說實話,我壹般在備課的時候都會粗略的看壹下教學參考書,然後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來講課。有些課文很感人,所以我可以和侃侃這位學生交談,下課後感到很開心。但有時候,壹篇課文背了很久,我也是壹頭霧水,更別說是學生了。於是我回到辦公室,再次感到內疚。我趕緊把資料翻了壹遍,重新備課,跟隔壁班的同學說。這樣費時費力,效果自然不會太好。

接到這個任務後,我首先從網上買了薛儼的《小學語文課文解讀》這本書。我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打開看了起來。書中的許多觀點都是獨壹無二的。嚴女士可以說是壹位文本解讀專家。她對教材的精通源於她對閱讀的熱愛。廣泛的閱讀不僅豐富了她的知識背景,也豐富了她的教育背景。

閆老師的解讀簡單、自然、大氣,既緊扣課文,又不局限於課文。她對文本有獨特的看法,但她從不刻意追求深度,而是深沈而溫和。他知識面很廣,但從不突破語文教學的界限。比如在《追日》壹課中,嚴老師首先論述了追日的動機,然後證實了《山海經》等幾部古籍和教編者的觀點,接著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誇父的動機是什麽並不重要,但我們更看重的是故事本身強大的象征意義。《誇父追日》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意蘊,充滿了悲壯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對誇父追日動機的質疑,正好為整個闡釋理念定下了正確的基調,這是從文本和童話文體特征中得出的結論。接下來,順著這個思路,我具體聯系了誇父追日的靈異場景。故事的悲劇意義在於,這是壹次註定失敗的行動,而幹渴欲死的誇父將他的員工變成了鄧林,這是壹個浪漫的結局,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精神文化傳承意義。這種解讀限制了讀者的思想深度,沒有偏離文本的特點和問題。愚人是瘋老頭的另類演繹,不言而喻。

顏老師解讀課文的另壹個特點是註重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所以她把這種解讀叫做教學解讀,我很欣賞這種提法。

畢竟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作為個體行為的閱讀。所謂教學解讀,就是為了教學而閱讀,要求教師眼裏不僅要有文本,還要有學生,這就是深度所在。解讀的深度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極限,即深且過度。因此,嚴老師在對課文進行解讀後,以板塊結構的形式提供教學思路,從而將解讀的結果轉化為課堂上的具體操作。

比如在《荷花》的教學中,顏老師在《荷花》壹課中主要把握了兩個教學節點。第壹個是荷花姿態的美:

1.閱讀課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註意華二的發音,想象單詞所表達的畫面。

2.說說妳看到的是什麽樣的圖片?妳想象中的荷花是什麽樣的姿態和顏色?先用自己的話描述壹下。

3.把這兩段再讀壹遍,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這個畫面的,抓住相關詞語引導學生討論,展開寫作,補充描述他想象中荷花的不同姿態和顏色。“毛”的用法在引導學生比較詞語方面有什麽優勢?)

5.展示荷花的各種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欣賞荷花的美,並試著用文章的描述來解釋這些圖片。

教學節點2:化作壹朵蓮花

1.閱讀第4至5段,想象自己是壹朵蓮花。多美好的經歷啊?結合文章中的描述來說說吧。

2.現在我們每個同學都變成了壹朵蓮花。老師讀課文,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妳在做壹朵蓮花。妳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想到了什麽?

3.分別寫出蜻蜓、小魚、荷花的對話,然後交流分享文章中的“我”。為什麽感覺自己變成了蓮花?補充莊周變蝴蝶的故事給學生,了解我變蓮花的奇妙想象的浪漫色彩。

兩個節點引導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總是離不開課文。學生反復咀嚼品味課文,學生紮紮實實學習。每壹節都有壹些啟發性的問題和提示,紮實中不乏靈動。

我最欣賞顏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她改變了壹線語文教師對文本和作者崇拜的態度,而是把文本和作者作為平等的對話者來看待。好的文字是好的,壞的文字是壞的,直言不諱。

比如,在讀作家馮驥才的《珍珠鳥》時,他壹開始就坦率地指出,文末的“信任往往創造出壹種美好的境界”,“我試圖以馮驥才先生的視角去理解這種美好的境界,我也試圖以壹只鳥的視角去理解這種美好的境界,但遺憾的是,無論我站在誰的角度,最終都沒能看到這種境界的美好。鳥兒需要的不是鳥籠,而是自由的天空。”壹句話就打破了作者考慮不周造成的文字缺陷。這種查課本的勇氣,來自於老師對作者和真相的尊重,不是無理的批評,不是故作驚人,為了贏得掌聲。

另外顏老師分析了鄭振鐸《燕子》的教材解讀,說《燕子》的作者是鄭振鐸先生,但是選文的時候改了。於是,她查閱了鄭振鐸先生的原文,發現《燕子》的譯文與鄭振鐸先生的原文相比,並沒有像編者所說的那樣,在選文時做了改動,而是經過大量改寫,幾乎面目全非。所以顏老師說,適當的改變是必要的,但問題是,改變到什麽程度,在哪裏改變,是否適當,都是值得研究的。因此,她建議,“教材編者應該慎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建議我們的壹線老師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也可以關註壹下鄭振鐸先生的原文,知道所用的原文是什麽樣子,她的真實面貌是什麽樣子。必要時,他們還可以把鄭振鐸先生的原文推薦給學生閱讀,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的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它的原文出處在哪裏?我想這是師生的權利,也是對鄭振鐸先生必要的尊重。”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不能只是原封不動地借用她的解讀,而應該研究書中的個別案例,進而探索學習嚴解讀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後磨練我們自己的解讀藝術,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