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家姓中的毛怎麽由來的

百家姓中的毛怎麽由來的

毛姓起源之姓氏概述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毛姓的確是壹個非常古老的姓氏。

在各種中國姓氏學經典上,都可以看到。

有關毛姓起源的同樣記載:

《通誌·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

《姓源》也說:“周文王第八子鄭封於毛,《左傳》周大夫毛伯是也,後因氏。”

《廣韻》說:“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後以為氏。”

同樣的記載也見於《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壹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

這裏所引資料基本統壹,即毛姓的得姓,始於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鄭被封於毛。

如此說來,毛姓遠古時還是王族的後裔。

他們的得姓始祖,赫然是當年中國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同胞親弟弟,名叫姬鄭(《通誌》以為是姬聃,這可能是誤解《左傳》所致)。

正是因為沾了王族的榮光,姬鄭當年才無功也受祿,被封為伯爵。

這在當時可是最高的級別頭銜了。

不但如此,他還被被授予司徒之職,並獲準建立了壹個小小的半獨立性的諸侯國──毛國。

當年姬鄭所建立的毛國,實際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給其叔父鄭的這地塊小采邑,其地壹說在今陜西扶風,壹說在今河南宜陽。

但是,姬鄭也就是毛伯所建立的這個毛國,在歷史上並沒有起過什麽大的作用和影響,因而有關它的記載也就非常少,甚至連它何時亡國、為誰所滅,也是壹筆糊塗賬。

但有壹點是肯定的,即毛國滅亡之後,它的子民為了紀念故國,便以國號作為自己的姓氏。

這便是毛姓的由來。

據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姓氏研究中心的調查,2009年,按照人數來排名,毛姓在中國大陸地區排第85位。

毛姓起源之姓氏淵源  毛姓的發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國了。

毛國所在地,根據人們的考證,就在今河南宜陽壹帶。

毛姓以此為源地,壹步壹步地向外地播遷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陽城壹帶)河南的滎陽兩地發展起來。

之後,又以此為中心,向全國播遷。

毛姓另壹來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現在河南宜陽靈寶壹帶。

聃是周文王的壹個兒子,是個伯爵,人稱伯聃。

其子孫亦以邑為姓。

這兩支毛姓其實同出壹源,都是周文王壹族後人。

周文王的這支後裔,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著名人物。

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後來是戰國時代的毛遂,以及傳《詩經》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萇等。

毛姓起源之出自姬姓,以國為姓

姓,本姓姬。

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

毛叔鄭於西周初年受封於毛國,本居鉅鹿(今河北地區)。

壹說毛國在今陜西岐山、扶風壹帶。

後避難於河南滎陽。

從以上資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後代以國為姓。

黃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

少典氏娶有嬌氏部落女子為妻,生下了炎帝和黃帝。

據考證,炎帝和黃帝不是同壹個少典氏國君生的,母親也不是同壹人,炎帝母親叫妊姒,而黃帝的母親叫附寶。

據古籍記載:壹天晚上,附寶看見天上發出壹陣陣強烈的閃電,電光圍繞著北鬥星,壹閃壹閃地把四野照得通亮。

附寶受到了感應,因而有了身孕,懷孕24個月後生下了黃帝。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生而有靈”,就是指的這個傳說。

黃帝降生地稱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名軒轅。

黃帝在姬水(今陜西境內)之濱居住成長,便以姬為姓,這樣黃帝也就成了後世姬姓的始祖。

毛姓起源之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兒子伯聃(壹作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壹帶),爵位為伯,故世稱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職,負責土木工程建築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壹。

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通誌·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

毛姓起源之賜姓及少數民族該姓

因功賜姓毛,《明史·毛忠傳》載: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統三年(1438年)與都督蔣貴征討尕兒只伯,大獲全勝,升都指揮僉事,堅守邊疆十年,皇帝為表彰他,賜予毛姓。

另《明史·毛勝傳》:毛勝,初名福壽,元代右丞相伯蔔花的孫子,因討還湖廣、巴蜀等處有功,賜姓毛。

毛姓起源之堂號

"舌師堂":戰國時平原君有食客毛遂。

秦國攻趙,平原君向楚國求援,毛遂跟著平原君出使楚國。

平原君和楚王談判,直到中午未能達成出兵援趙的協議。

毛遂就拔劍脅迫楚王,曉以利害,遂訂了楚國出兵援趙的條約回趙。

平原君誇獎毛遂說:"毛先生餓三寸舌抵百萬之師!"毛氏因以"舌師"為堂號。

毛姓起源之郡望

西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縣境)。

東漢時移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滎陽郡:三國魏時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滎陽。

河陽縣:漢時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

北地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省寧縣西北),西漢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