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首先別說夏朝,商朝的文字記錄也缺失,我們對於商朝的了解主要來源於 考古發掘。當年就是因為發掘了殷墟,大家才確定商朝的存在,經過甲骨文辨認,史學家們才認同帝王世系接近的《史記·殷本紀》。

根據《史記·夏本紀》及《竹書紀年》的記載,夏代自禹至桀,歷14世17王,***400余年。

關於夏朝的帝王世系目前沒有考古可以支持,但因為殷墟蔔辭證實了《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的商王世系,所以學者大多都認為《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也應當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學上沒有夏朝壹說,只有夏文化這壹概念。

目前,學術界關於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分為兩家,壹種是二裏頭文化壹至四期就是徹頭徹尾的夏文化,早於二裏頭文化的文化遺存和晚於二裏頭文化的文化遺存,都不是夏文化;另壹種是二裏頭文化的主體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應前推至二裏頭文化壹期之前,二裏頭文化第四期則是屬於商代早期的“後夏文化” 。

與夏朝年代對應的夏文化是存在的,記錄是有的,遺址已經發現,但還需要考古學家去解讀。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 以考古代 歷史 文化,然後去研究。

如果僅僅以單純的文字記錄來說,夏代記錄確實是難得,當然這個跟秦始皇焚書關系不大,因為到那時候也沒剩下什麽。

從甲骨文主要用於占蔔祭祀可以看出,在商朝以前,文字還沒有系統地發明與應用。其次從甲骨文的材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書寫材料非常有限,甲骨文是留下來了,但是難以辨認,而其他材料可能根本就沒留下來。

像西方的埃及等文明,他們有石頭建築至今殘存,上面有字,但是我們的祖先們沒有這種習慣,像簡牘、布帛這種書寫材料是相當容易腐壞的。而且古人的建築大多是土木建築,也是壹倒就爛,保存不了多久。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歸納起來壹***有三個問題,究竟有夏朝嗎?夏朝的記錄缺失是為什麽?記錄缺失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有沒有關系?

我們先從夏朝是否存在入手。

事實上,在現代以前,我們都是客觀認為夏朝是存在的,那麽為什麽突然就有人說夏朝不存在呢?百度百科上說有壹批文人否認夏朝的存在,特別指出了:胡適、顧頡剛、郭沫若,但是我找了很多文獻,並沒有發現有確切的文獻指出這三位先生說了夏朝不存在的話語。

顧頡剛先生只是提出了大禹可能為“神”,而不是壹個人的觀點,並沒有否認夏朝以及禹以後夏朝諸王的正統性。

顧頡剛先生

至於國外學者,1990年曾在洛杉磯召開過壹次“夏文化國際研討會”,是首次在國外討論夏文化,而就是在這個會議上,許多歐美學者站出來說夏文化是“神話傳說”。但是其依據是顧頡剛先生的《古史辨》,前文已經說過,顧頡剛先生只是說夏禹可能是“神”,而沒有否認夏文化的存在。

然後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來討論壹下夏王朝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只單純看考古事實的話,其實是有壹定爭論的,雖然現在河南二裏頭文化已經基本被確定為中晚期夏文化,但因為沒有確定文字出土,這個文明可能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夏”,他可能叫做“春”“秋”“冬”。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早於商王朝的時代,中國的確是有壹個古文明時代,史書裏把這個時代叫做“夏”,但是我們目前為止沒有找到確切的其自證“夏”的證據,當然這個文明極有可能就是“夏”,按照邏輯推理,我們也可以認為其就是“夏”。當然關於其實際年限還有壹些爭論,但是商之前存在壹個王朝是可以肯定的。

更多證據還需要進壹步的考古發掘。

除開考古,然後我們來討論夏朝的記錄為什麽會缺失。

我們首先來看中國第壹本史書是什麽,中國第壹本史書是“五經”中的《尚書》,《尚書》原本叫做《書》,漢代將其定名為《尚書》,意為上古之書。

《尚書》與《詩經》壹樣實際上並沒有確切的作者,相傳是孔子整理的,其記錄的基本都是君臣對話,很有可能是孔子收集的史官書稿整理而得。既然是收集,裏面肯定真假相混。

我國雖然很早就有記錄 歷史 的習慣,甲骨文中就有“史”,但是古代文字的載體多為竹簡、毛皮等物,幾經戰亂很容易就被毀掉了。孔子的年代距離夏王的年代相隔商周兩代,至少也有壹千年了,這壹千年裏又歷經戰火,其史料混亂,肯定有不少偏頗缺失的地方。

目前我們能得到的最完整的關於夏的敘述就是《史記·夏本紀》,但是司馬遷的年代距離夏朝已經有壹千四百年了,不過幸運的是,孔子到司馬遷這四百年裏,中國有了完整的 歷史 記錄和史官系統。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是史記中澠池之會的壹段,可以看到,這段記載中秦趙兩國會談中,秦趙兩國國君已經帶上史官了。

不過孔子到司馬遷之間,又發生壹件事,這就是題主問的第三個問題,記錄的缺失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關系嗎?

有關秦始皇“焚書”的事跡,我們耳熟能詳,但是焚書究竟是焚的哪些書呢?

非博士官所職, 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 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 棄市。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既得意, 焚天下詩書, 諸侯史記尤甚, 為其有所刺譏也

——《史記·六國年表》

秦始皇焚書的時候,主要是焚燒民間的藏書,是秦王朝的“愚民”政策之壹,在於將天下知識分子控制在自己手裏。

而對六國史書,其實秦王並不壹定全部焚燒了,但是可能被大幅度修改過,刪去對於秦不利以及諷刺的言論。

實際上真正對先秦書籍進行最後補刀的,是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引兵西屠鹹陽,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史記·高祖本紀》

秦的收集天下書籍的博士官所很可能就在諸多宮殿當中,被楚人付之壹炬。由此造成了先秦典籍大量遺失。

比如我們剛剛講到的《尚書》,就在這場浩劫中毀滅了。

秦時焚書, 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 流亡, 漢定, 伏生求其書, 亡數十篇, 獨得二十九篇, 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史記·儒林列傳》

當然,經過之後的戰亂,伏生所留的二十九篇也遺失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尚書》是晉人所整理的。

總歸來說,現在我們所知的夏朝記錄缺失,壹是因為春秋以前,夏商周戰亂,古人保護措施不夠強,史籍遺失, 歷史 多靠口述,傳達下來真假不分而且數量稀少。二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楚霸王付之壹炬,造成了大量先秦古籍的遺失。

當然漢以後幾千年戰火中,也有很多東西遺失了。

(本文寫作時參考了陳春霞女士的《秦始皇焚書與戰國諸侯國史的留存》,劉緒先生的《夏文化探討的現狀與任務》)

這是壹個很有意思的提問,首先,由於夏朝的存在與否,學術界無論國內外,壹直都爭論不休,因此,我們姑且先不說夏朝有沒有,但是[夏代],即殷前的朝代,總歸是有的。為什麽這麽肯定了?

很多人認為殷商之前中國是沒有朝代的,可能只是氏族部落林立的局面。

其實這個推論稍加分析,就站不住腳,比如說二裏頭早期遺址、比二裏頭還早的山東日照的兩城鎮遺址,以及比它更早的山西陶寺遺址和稍晚壹些的陜西石峁遺址,還有比這些所有遺址都更早、更大的良渚遺址,這些“殷墟前遺址”,通通都是都城的規模。

所以,即使我們假設夏朝不存在,但是“夏代”是壹定有的。

解決了這個疑惑,就可以來解決為什麽夏代記錄的缺失。

壹個大膽的推論,個人認為:最大可能是人為的造成。

而這個“人為制造者”最有可能的就是殷商王朝——因為只有具備強制性權力的人,才能做到記錄的全破壞或大量破壞。

為什麽答主壹開口就提出人為制造,而不是別的什麽原因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夏代”甚至是“先夏”遺址的規模佐證外,其實早在8000年上下,我國的中原地區與東南地區,早就已經是考古學家稱之的”滿天星鬥狀”(指各種部落遺址分布,大型城市尚未發現)。

而我國最早的戶籍記錄,目前有據可查的是春秋戰國,也就是東周末年,根據專家們推敲,戰國末年我國的總人口有3000萬-5000萬之間。

按此推理,則殷商時的人口不可能低於1000萬或3000萬,那麽,再推論,則夏代我國總人口也不會低於1000萬。

按照這種邏輯思維去看,8000年前,我國怎麽也得有幾百萬人。

有 社會 形態、有人口族群繁衍、有農業文明、有工藝造詣、還有藝術(如賈湖遺址的七聲骨笛),這樣的幾百萬人,卻沒有掌握文字,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不要說8000年前,就是與殷商同時期的,那時候中華大地怎麽也得有千把萬人了吧?可是他們也沒有文字,除了殷墟甲骨文外,只有在山東的大辛莊發現過壹例甲骨文字,但是少得可憐(寥寥數語的蔔骨)。

莫非除了殷商王族外,其它人都啞巴?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同理,自8000年前就發 展了藝術文明的中華先民,是不可能在漫長的4000多年時間裏,依然沒有掌握文字的。

答案顯然是:有某種特殊的原因,致使這幾千年的信息記錄盡數缺失。

最大的嫌疑對象當然還是像石頭蹦出來、完全查不到發展源頭的甲骨文,也就是殷商王朝——他們幹的。

在殷墟的遺址中,發現了很多非華夏族人的遺骨,如古歐洲人(黃皮膚)、愛斯基摩人、大洋洲人(小黑人)。

而殷商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濃厚,在殷商以前了,各種遺址裏,是見不到如此大量的人殉陪葬的。

宗教是有排他性的,而且殷商的宗教還是十分血腥野蠻的,殷商王朝的600多年,壹直在對各方發動滅族戰爭,如此野蠻的推進過程,必然使許多東西都灰飛煙滅。

我們無法從“地下”發現更多的殷商文字或記錄,但是我們可以從今天《山海經》《虞書》《夏書》《夏小正》中發現,許多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系統。

因此,我們相信,殷商王朝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政權據有十分不穩定的性質以及強烈的殺代色彩,導致了殷前信息的大量缺失,而且這個過程是人為的,是可想而知的。

東漢的張衡在“西京賦”中記載著:殷人屢遷,前八後五。開始時在山東騰縣,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居無定所,逐草而居。 歷史 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認為商民是遊牧民族。再則,殷商時,喜歡殉葬,就是將活人與死人壹起殉葬,不管是戰俘或是奴隸,還是太殘酷了。周朝推翻了商朝,將牲畜代替人殉,發明了兩個字“犧牲”。

商朝有甲骨文,主要記載著:祭祀、占蔔、戰爭、氣候、收成等等,由祭司所掌握,主要能夠與鬼神對話。但是,當時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夏”字,夏字是在周朝發明的。如果商朝滅掉了夏朝,他肯定要數落夏朝的暴虐,將夏朝說的遺臭萬年,就像周朝周公旦頒布周禮,就是拿商朝的人殉作為壹條罪狀,現在沒有看到任何數落夏朝的東西。

中國的 歷史 學家周谷城在“中國通史”中說過:“夏、商、周”,並不是三個相繼的朝代,而是三個不同的部落和氏族。就是說,夏商周是同時代,三個不同的部落。

95年,國務院安排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隊對河南偃師二裏頭進行考古挖掘,盡管北大和社科院對夏朝是壹期,商朝是三期有分歧。但是,壹致認為時間是在3700年,那就是中國 歷史 只有3700年時間。

其實中國的 歷史 是多源頭的,它們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中國的華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的壹部分,它的起源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本來在陜西的豳地,因不堪戎狄的侵擾,帶領全族遷徙到今天的陜西岐山,那裏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開始營房造地,成為當時最早的農耕民族的其中之壹。由於殷商在陜西的東面,古公亶父稱商民為“東夷”,就是東邊的蠻夷。在當時,中原地區都是遊牧民族,古公亶父是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農耕民族。

要說最早的文明痕跡,那就是意大利的馬泰拉古石城了。2017年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城市壹加壹播出了貴州雷山與意大利馬泰拉的報道,主持人說馬泰拉石城有壹萬年的 歷史 。但是,聯合國在1993年頒發了“世界文化遺址”中,將馬泰拉時間定為九千年。盡管馬泰拉石城是最古老的遺址,但是它沒有被發現有文字,也不是壹個國家的城堡,只能說明它是壹種古老的文明!

不管西方和東方,任何的文明,都要有實證!憑自己主觀臆斷,認為西方說妳的 歷史 是虛幻的,就認為大逆不道,認為違反了儒家的壹族血緣論。將來 歷史 終會還原真相的,到時不會被認為是愚昧嗎?

夏朝是否存在,史學界至今仍爭論不休。產生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夏王朝存在的文字記載。我們現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時的甲骨文,還沒有發現比它更早的文字。夏朝記錄的缺失,也許因為沒有文字,就意味著沒有記錄;如果有文字,因為時間太久遠而消失了。

從原始 社會 發展到商朝奴隸 社會 ,肯定有壹個中間過渡階段,也許不止壹個夏王朝,甚至還夾雜著戎狄部落,是奴隸 社會 和半進化的氏族部落並存的時期。

也許夏朝有文字,壹定是比甲骨文更象形的文字,用接近於實物的符合表達意思。但年代久遠,很多可能的文字被認為是圖畫或不被人認為是文字,加之後面的王朝有意無意的破壞,經歷大自然的風吹雨打、嚴寒酷暑、風化氧化,原始記錄很難保留,難以被發現。這壹切使得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夏朝是迷壹樣的王朝,它在我國史書文獻中記載詳細,各代譜系清晰,可是在當今的中華大地,卻找不到壹處能完完全全證明其存在的遺跡,著實讓人遺憾。

安陽殷墟是我國 歷史 上重大的考古發現,但從現在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文字中,只能看到只言片語的記敘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對被商滅掉的夏朝卻沒有記載。

中國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數以萬計,僅最接近夏朝的仰韶遺址全國就有五千多處。粗略統計,這些遺址上生活的人類應該有壹百萬~二百萬人,這些人不是僅僅能靠部落聯盟來維系的,必然有實實在在的國家存在。在此前提下,夏必定存在。

在安陽殷墟發現的龜甲和骨片上的文字大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呢?很有可能,只能期待甲骨文字的早日破譯了。

夏朝沒有記錄,最主要的問題是當時還沒有文字,所有的記載,最早出現的時代是周朝。也就是說,周人說曾經有個夏朝,而周人之前的商朝,雖然有甲骨文,卻沒有壹個字提到曾經存在的夏朝。

而周人的記載,是否可信呢?

周人的《竹書紀年》,頭壹章就是黃帝,妳說黃帝是傳說還是 歷史 ?如果妳認為黃帝是 歷史 ,那麽《竹書紀年》說黃帝朝廷上有壹種“屈軼之草”,佞人壹上朝廷,草指之。這樣的記載,妳是信也不信?

同樣是《竹書紀年》,又說大舜在上面塗墻,他老爹後媽在下面放火,大舜穿的衣服上面畫著壹只鳥,所以他就像鳥壹樣飛下來。大舜又去挖井,後媽在上面扔石頭,大舜穿的衣服上畫著壹條龍,所以他又像龍壹樣從別處遊出來,這樣的記載,妳信不信?

而夏朝,統治中心分明是在山西運城這壹帶,創始人大禹卻出現在浙江紹興,最後壹代君主桀,被商打敗,也不去紹興,偏偏跑到安徽巢湖。那麽,夏朝的大本營,究竟是在運城還是紹興還是巢湖?偏偏這三個地方還相距頗遠。

然後我們看商朝和周朝,周的大本營就在陜西,早期是岐山,後來是豐鎬,相距並不是很遠,即便是後來東遷,也只是遷到洛陽。從岐山到豐鎬再到洛陽,攏總才多少路?商朝早期遷都很頻繁,可實際也是圍繞著河南東部北部的商丘、安陽這壹帶而已。

事實是:商人壓根就沒提到過夏朝壹句話,所有夏朝的 歷史 ,都來自“周人制造”。要證明夏朝真實存在,就必須找過相關證物,譬如確認的夏朝天子宮室或是夏朝貴族的墓葬等等。要不然,夏朝就只能是壹個美麗的傳說。

和大家分享《竹書》裏的壹句話:“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

妳信這些話都是真的史實而不是文學虛構?

當然,有些人沒有任何證據,卻壹口咬定夏朝就是存在,那咱也不和妳爭,隨妳哈,妳說地球是方的,咱也沒意見,哈哈哈:只要妳信,神便在那裏。

夏朝記錄的缺失,是什麽原因造成的?首先這個問題問得不好,似乎默認了夏朝是存在的。實際上,既然現在最早提到夏朝的證據在周朝,就不能說夏朝壹定存在,頂多說周人認為夏朝存在。當然,我們也沒說夏朝壹定不存在,只能說既然沒有更早的記錄,那也確實可以質疑。畢竟三皇五帝等等都是周朝出來的,總不能都作為信史對待吧?

那麽,我們假設夏朝真的存在,那會有什麽原因造成資料缺失呢?我們倒退到商朝。我們知道,今天了解商朝,最關鍵的壹首信息是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特別是甲骨文能大體印證《殷本紀》的商王世系,從而證明了商朝的存在。不過,甲骨文、金文其實不是商朝主流的文獻載體,商人和周人壹樣都用簡牘,所謂“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冊”和“典”的字形就和簡牘有關,但問題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簡牘最早是戰國初年的,商周春秋的全部腐爛了。那麽假如真的有夏朝,它很可能也有文字,但遺憾的是,我們找不到任何記載他們的載體。出土的先商青銅器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也沒發現當時的甲骨文。至於簡牘很可能當時就不存在了,所以周人才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所以,假如真的存在夏朝,那麽他們的記錄缺失,很可能還是簡牘文獻的腐化、損毀,和秦始皇焚書無關。

感謝閱讀!

我想起了壹些事情,比如說在南美洲的瑪雅文明。我們壹直在說世界末日壹直在宣揚古瑪雅文明究竟如何強盛,強大。但是說白了古瑪雅文明,實際上就是石器時代的巔峰文明,整個古代文明裏面唯壹發現的壹件金屬制品是16世紀的時候,由歐洲的探險家與當地人民交換物品的時候,壹個青銅的小人。而當地人民的軍隊所使用的武器是由火山的礦物,也就是黑曜石所制成的木棒。我為什麽要說這個?因為按照古忙呀,我又沒到餓壹種約定俗成的規定,當壹個部族戰勝另外壹個部族的時候。戰勝的那個部族可以把戰敗部族的神廟文化,人民全部給摧毀掉。

言歸正傳,我們說夏朝的文化。可以很簡單地遇見夏朝的文化適應奴隸制和石器時代為主的。當然也有人說可能會有什麽竹器時代。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夏朝的生產力低下這壹特點,有壹題生產力低下,所以導致了夏朝人興奮神靈。那麽在商朝取代夏朝的時候是否湯潮也做了同樣事情。我不可以想象壹支野蠻的軍隊戰勝了壹個王朝之後,摧毀了他們的神廟流放的他的子民殺死了所有的王親宗室。是所有夏朝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全部毀於的。留下的只有那民間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呢。

好吧,不說開玩笑的話。學過中國古代 歷史 文化的話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演變史,第壹個就是甲骨文。而小古文是誰創造的是商朝人創造的。那麽在商朝人之前的夏朝他是使用什麽樣的文字呢?象形文字,但是它的象形文字就寫在那裏,夏朝人是否有自己的方式來記在自己的 歷史 呢?正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文字來記載他們的 歷史 ,所以他們的 歷史 只能口口相傳,或者是寫於自己的神廟以內,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脫離了山洞文化進入了農耕時代,所以當時的人不會傻到把自己所要記錄的事情寫在山洞裏面還是寫在了自己的神廟裏面,但正如之前所說過的壹樣,商朝在擊敗夏朝以後,摧毀了夏朝所信奉的神。摧毀了他們的神廟,所以這壹切 歷史 都無跡可尋。但是湯潮,卻把自己的文化記載在了壹片片龜甲上面形成了現在的甲骨文。商朝就明確存在了。與此同時,湯潮,進入了青銅時代。他的青銅器也壹直保存到了現在。

好吧,我這個外來的科學愛好者,發表壹下自己的看法,首先關於夏朝這個樣子的,它的記載都是在後世的史書當中,例如史記,尚書等文獻當中。

那麽造成這個原因的可能性有這麽幾種,第壹是夏朝沒有文字,或者說有,但是後人不知道,而且也看不懂。

第二就是沒有撰寫史書的意識,因為早期的時候,人對於文化的概念根本沒有,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根本想不起來要記下來,傳給後人。

但是呢,夏朝曾經發生過的壹些大事情,還是流傳下來了,比如說治水啊,太康失國啊,這些事因為影響力大,知道的人也多,即使沒有史書記下來,也會被老百姓給記住,然後傳下來。

而秦始皇焚書的話,應該對於夏朝記載的影響不大,按理來說,秦始皇作為統治者,它要燒的應該是危害他統治的書籍,比如說反對國家,反對政策的,或者其他六國的書籍。

所以如果說六國的書籍當中,有記載關於夏朝的事情,那麽確實會受壹點點影響,但我個人覺得,雖然當時那個年代不比現在,但絕對的孤本應該沒有。

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就是當時的人對於文化以及 歷史 沒有概念,根本想不起來要弄壹個史書給記下來。

另外當時的知識分子估計也少,大部分都是平頭老百姓,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妳見過農民伯伯壹邊種地,壹邊還弄個本子記載國家大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