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茶的歷史來看,其發展的時間順序是從混飲法到清飲法。在唐代,喝茶時,人們壹般用調料來調味。到了近代,只有壹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還在繼續使用混飲的方法。清飲法早已普及。“勾兌法”是在茶湯中加入糖或鹽等調味品和牛奶、蜂蜜、果醬、幹果等配料,勾兌後壹起飲用。調配飲品的方法因地域、民族不同而復雜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西藏酥油茶、蒙古、新疆奶茶;寧夏有甜拌的“三泡桌”。既能鹹又能甜的飲茶方式有砸茶和油茶,是生活在川滇山區的少數民族所用。“清飲法”就是用純茶湯,不加任何調料,品嘗真正的茶味。時至今日,中國絕大多數漢族人仍在使用這種飲酒方法。明清時期,茶館開始興盛起來。特別是到了清代,各種茶館、茶店、茶攤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場所,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人們在這裏不僅可以喝茶,還可以會友,文人墨客對吟詩作對,商人高聲談笑。據史料記載,到清朝末年,帝都北京有幾十家規模較大的茶館,上海更有66家。即使在農村,茶館的發展也不亞於繁華的城市,尤其是江南的江浙地區。有些城鎮只有幾千居民,卻有數百家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