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把相聲事業做大之後,郭德綱又要振興鼓曲藝術,這會不會太急了呢?

把相聲事業做大之後,郭德綱又要振興鼓曲藝術,這會不會太急了呢?

把相聲搞得熱繁華鬧之後,郭德綱做起了戲曲社,而今又把眼光投向了鼓曲。

相關於相聲和戲曲,鼓曲關於往常的年輕人來說就顯得更生疏。駱派、白派京韻大鼓,還有其他各種的大鼓和曲藝方式,在當年都曾經被老百姓特別是北方的大眾喜聞樂見,但是幾十年過去,隨著那些老藝術家離去,很多曲藝方式都顯得後繼無人。郭德綱對這些曲藝並不生疏,從小就接觸,往常雖然很少聽到但經過聽錄音也照樣陶醉。假如郭德綱至今仍是個籍籍無名的小演員,鼓曲就只能作為他壹個喜好,由於他往常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也有壹定經濟資本停止運作,因而就能夠做壹些“任性”的事情。那就是創辦德雲社的鼓曲社,為鼓曲藝術培育新人。

雖然從直播上看,來面試的新人程度不壹,有的以至根本不挨邊,但鼓曲的活動能得到全國如此多的年輕人響應,這件事自身就有些了不起。

郭德綱之所以辦鼓曲社,很大水平上與他的愛人王惠有關。王惠就是京韻大鼓演員出身,十幾歲的時分就在天津成名,舉行個人專場的時分,還有駱玉笙這樣的老藝術家到場,對她的藝術成就予以肯定。

能夠說,王惠比郭德綱成名更早,但郭德綱把德雲社興辦起來之後,王惠就放下了鼓曲事業,安心做好郭德綱背後的女人,對鼓曲的念想就沒有過去那麽濃重了。

而這幾年隨著德雲社的名氣越來越大,特別年輕演員們培育了壹大批年輕的粉絲,而這些粉絲不只喜歡這些偶像們說相聲、唱歌曲,還喜歡他們做的其他事情,包括唱鼓曲。

這才有了臺演出員開唱大鼓,全場觀眾齊聲高歌的局面。這種場景在曲藝演出中極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鼓曲昌盛的民國時期,更多是觀眾跟著臺演出員搖頭晃腦,不會像往常的觀眾這樣直接參與其中。

雖然觀眾中有不明智的成分存在,但關於郭德綱和王惠來說,這是鼓曲市場開端構成的信號,他們能做的就是擁抱這種市場反響。

客觀來說,鼓曲的旋律當然不如壹些盛行歌曲來得勁爆,但鼓曲也有鼓曲本身的魅力,壹些婉轉和俏皮的演唱,不能說到往常不具備觀賞價值。因而郭德綱才請王惠出山,對鼓曲社的準備人才停止選擇。

從現場的狀況可以看出,來應試的演員們都比擬年輕,有的才只要10歲左右,假如不是德雲社的演員們在臺上扮演過這些作品,這些年輕人以至是孩子根本沒有時機接觸到鼓曲藝術。

當然他們的程度有高有低,以至能夠說程度高的不多,大局部都是由於喜歡聽德雲社相聲以至是喜歡那些偶像演員,才跟著聽和仿學了壹段時間,壹到臺上就不知所措。

雖然如此,這樣的活動還是有意義的。壹方面鼓曲社能夠從這些人當當選出少數的人來系統學習鼓曲,另壹方面哪怕收上來的學員都不理想,至少也讓往常的年輕人認識到,哪怕是這種古老的藝術,還是有壹定市場,因而願意去接近去嘗試。

即使鼓曲不會像相聲這樣構成如此大的市場,但假如操作勝利至少還是能滿足少數人的觀賞需求,而且壹些曲藝方式也不至於像壹局部曲藝那樣被社會遺忘。

曲藝方式那麽多,為什麽目前只要相聲可以做大?很大水平上就是由於出了個郭德綱。等待他也能把其他傳統曲藝復興壹下,即使做不到像相聲那樣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