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籍來說,除了手稿完成時的自序和別人寫的他序,往往還有校勘者和出版者的序。出版者的順序與今天的出版筆記非常相似,對於了解他的書的特點及其版本的由來有很大的價值。如清阮元《刻字序》中說:郭靜純(據:郭璞、阿津)註,訓詁地理不甚精密,但晉人文字近古。吳的《朱光》(據:清代吳仁琛《山海經·朱光》),引文雖豐,但已失傳。畢學派以畢元為基礎,精於校勘山川,但校勘後的文本仍有疏漏。今天,郝(據:本書作者)將《心經》作為經典加以研究,並作了註釋。博大而不過分,壹下子就寫完了,精彩的壹章,我讀了,很欣賞,為了版本的出版傳播?嘉慶十四年夏揚州阮元序。
本序言列舉了《山海經》的註釋和校本,對評價其優劣很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序言的寫作日期,對於考察古籍的流通和印刷尤其有價值。
至於後記,阿明學者吳石增在《辨體》中說:據題後記,語也在簡編之後。所有的經典,如傳記、詩詞、書籍,前有介紹,後有序言,可謂極品。後來讀的人,或因人之請,或因情之故,重新寫詞綴於簡末,總稱為碑文。?前言壹般是對書的概括性描述,後記壹般只是壹種感受。後記的內容也很靈活,或抒情,或考證,或議論,不分長短。後記的作用類似於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