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福建古代地方文獻
本文從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的概念出發,介紹了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的研究範圍,研究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今後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地方文獻 福建 古代
自宋迄明,閩、蜀、浙並稱中國圖書出版三大中心。在三大書市中,蜀本最早,浙本最精,而閩本最多、名聲最巨。福建地方文獻是考察福建文學、史學、哲學不同流派發展脈絡和創作特色的重要史料。何謂地方文獻?顧名思義,凡是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有關某地區的自然情況和社會情況(包括歷史和現狀)都屬於地方文獻的範疇。就自然情況說,舉凡地質、土壤、水文、山脈、水系、資源、氣象、災害等等文字記載的資料都在收集之列。就社會情況說,則社會生活的各個部門,如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乃至於知名人物的交往活動等等都是應該註意收集的。[1]而福建地方文獻就是指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有關福建古代自然情況和社會情況的文獻,這裏的文獻如果從人物的角度來研究可以分為兩部分,其壹,不管作者是哪裏人,只要寫的是有關福建的,都屬於福建地方文獻;其二,福建人的所有著作,不管其內容是關於哪方面的,都可以稱為福建地方文獻。
1。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的研究範圍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研究的範圍很廣,主要是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自然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內容。[2]其中,哲學又可分為先秦哲學研究、漢至清代哲學研究、論理學與宗教方面;歷史除了通代史、斷代史外,還包括壹些人物傳記、族譜及壹些風俗習慣等;地理則包括綜錄,方誌、類誌、名勝至、遊覽(紀行)、輿圖等。可以說福建古代地方文獻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福建古代地方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不僅全面反映了閩古代地方史誌,而且考察了文、史、哲各不同流派的發展脈絡及創作的特色,反映了各個朝代文學與文化發明的軌跡。唐代,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散文蓬勃發展,呈現了壹派前所未有的興盛氣象,而福建地方文學剛剛透露出霞光,和全國文學的形勢相比,不能不承認落後了壹大截。到兩宋期間,福建地方文學的發展以超邁之勢,壹躍而趕上了全國的步伐。這個時期,閩地不僅人材輩出,湧現出不少可以在全國競爭壹番的作家、詩人、詞人和文學批評家,而且在某些領域,例如文學批評,大有咄咄逼人,骎骎欲為先導之勢。而到元代,閩中作家和詩人不多,沒有形成特色。明代作家多、作品多,出現了復古學派,出現了壹批猛烈抨擊傳統文學思想、具有強烈變革精神的文學家,如李贄。到清代,閩地對各種文學形式的研究也進壹步深入,可以說這壹時期可稱為福建地方文學的總結提高時期。[3]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種類繁多,具體包括:
1。1 福建地方誌。地方誌,素有?地方百科全書?之美稱。地方誌詳細記載當地的歷史、地理、人口、賦稅、物產、名勝、人物、藝文以及大事記等,對於資治當代,通鑒後世都是很難得的文獻。福建地方誌是以壹定的體例記載福建地區自然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或某個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的著述。依照方誌記載的內容範圍不同,又可分為綜合誌、專誌、部門誌、雜誌等。綜合誌是記載福建某壹地方各方面情況的綜合性誌書,又包括壹統誌、省誌、府誌、廳誌、縣誌、鄉鎮誌、邊關誌、衛所誌、土司誌、島嶼誌、鄉土誌等多種類型。專誌是以某壹特定的自然、社會現象為記敘對象的方誌,例如物產誌、水利誌、氣象誌、礦產誌、食物誌、輕工業誌、書院誌、人物誌、經籍誌等,現代誌書還有商業誌、教育誌、軍事誌、司法誌、交通誌等。部門誌是記述福建地方某壹行業部門情況的方誌,。雜誌多是私人的撰述,不以官府修誌的通用名目命名。但它們所記述的,都是有關壹地的輿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種種現象,而沒有像通誌那樣完備、系統。地方性、連續性、廣泛性、資料性、可靠性是地方誌的主要特征。
1。2 碑刻資料。碑是歷代最為普遍的石刻,人們往往於碑上鐫刻文字,以記述功德、欲傳後世,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誌、石闕、石經、造像記以及壹些雜刻題記等。碑刻資料帶有實物資料的二重性。由於我國有記事刻石的優良傳統,各地都有為數不少的碑石,流傳下來的碑刻文字,既不易被人破壞,又不易被篡改,上邊的文字記述了當地的人、事、物,有其獨特的價值。
1。3 家譜祖譜。家譜和族譜統稱為譜牒。譜牒是以封建氏族制度為基礎,以家族為範圍,記載壹家壹族興衰遷居,世代流傳,人口繁衍、家規倫理,以及族人的田莊田產、生死嫁娶,功名業績等情況的家族史。家譜,是壹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壹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形態。它產生於上古時期,完善於封建時代。近四千年來,家譜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形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從古至今,我們的先民們編制了難以數計的各類家譜,雖經歲月浸蝕,流傳至今的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內容豐富,價值珍貴,是值得研究人員重視的珍貴資料。
1。4 福建相邦人士的私人籍。福建相邦人士的私人籍主要指福建友誼之邦的人士寫關於福建地方各個方面的著作,這也從另外壹個角度來描述福建的狀況,較客觀地反映了福建的地方面貌。
1。5 福建地區的科技與經濟的史料。福建地區的科技與經濟的史料主要記述福建地區某壹地方的社會發展過程的史書。又可分為綜合性和專門性兩類。綜合形的史料壹般記載某壹地區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概況;專門形的史料記載科技經濟領域某壹方面的發展情況。
1。6 福建地方人士的學術著作。福建地方人士的學術著作主要指福建地方人士文集、筆記、日記、信劄,這是研究某壹地方有影響的人物的重要資料,往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補其它地方文獻資料信息之不足。
2。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的現狀
我國現存地方誌有8000多種,約占現存古籍的10%,清編地方誌約占現存總數的80%,起碼有6000種。福建的地方誌現存約350種,其中清代地方誌就有151種。福建省現存的三種宋代方誌中,二部為泉州人編纂的,即梁克家的《三山誌》和黃巖孫的《仙溪誌》,另壹種為趙與沐的《臨汀誌》(原書已佚)。梁的《三山誌》是福建現存最早的、最好的福建地方誌。全省各府、州、縣、鎮的各種誌書基本具備。值得壹提的是,我省收集最多的莆田方誌,高達七種版本。此外,還有雜記、山水誌、寺廟誌、名勝誌、水利誌等各種專門誌書近百種。宋代開始,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在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異軍突起。據《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綜錄》統計,現存就有千余種清代以前的閩人文學作品,從中可以體現古代福建區域文學的發展脈絡和創作概貌。
家譜族譜是福建古代社會基層組織和宗教文化的折射,對研究閩歷史名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建民間纂修家譜之風盛於宋元明清時期,是為了維系宗族制度,鞏固宗族團結,擴大宗族活動而為。《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壹書著錄了中國27個省區的家譜***2811種,其中福建省75種,居全國第9位。實際上,現存的福建家譜的種數則遠遠超過此數。通過對《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綜錄》進行統計,發現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族譜就有46種(其中有四種缺頁)。福建省圖書館現收藏有1500種5000多冊各姓族譜文獻,涵蓋120多種姓氏。但其收集的範圍不僅僅包括福建地區,還擴展到臺灣、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裏蘭卡等國家。[2]從文獻的可靠性上來分析,基本認為唐以前的家譜史料基本不可信,唐至宋元的可信可疑,明清至今的基本可信。
3。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的今後研究的方向
福建古代地方文獻今後研究的方向應該從壹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研究人員的知識層面。在今後研究古代地方文獻的過程中,人才的作用絕對不可忽略。由於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是屬於文獻學的範疇,文獻學是壹門綜合性的學科。從事福建古代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的綜合性特征是十分明顯的,不可能是任何單壹學科、單壹學者所能單獨完成的,必須依靠學術團隊的力量,充分重視並加快學科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並在實際中摸索壹套實用的培養方案;加強對實際工作者的業務教育和進修再教育,使之制度化。同時,要大力加強福建地方文獻理論研究者和業務隊伍的交流,***同推動學科發展。
其次,籌集經費,多方位開展古籍文獻,重視福建地方文獻的采集工作。采集文獻是研究工作的前提,應該多方位多渠道地開展古籍文獻的采集工作。研究顯示,相當數量珍貴的孤本文獻流落在外,尚未被研究者發掘,有些是私人所有,有些是單位收藏,還有甚者是飄洋過海了。如果找到這些遺失的珍寶,是我們更好地開展古代文獻研究值得思考的課題之壹。
再次,建立福建地方文獻網和數據庫。在組建福建地方文獻網的過程中,要爭取各地方 *** 的理解和支持,成立福建地方文獻工作協調委員會,邀請各級公***圖書館、地方檔案、社科情報以及相關的 *** 機構職能中的圖書資料單位參加,並制定協調的範圍和方法,對協調各方的責、權、利明確規定,形成壹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有機聯系的、真正統壹的?福建地方文獻工作網。
參考文獻:
[1]王賡唐,收集地方文獻資料,編制地方文獻綜目。江蘇圖書館工作,1983,(4)。
[2]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組編。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綜,1986。
[3]陳慶元,福建古代地方文學鳥瞰,福建學刊,1991。2:42?50。
[4]汪俊,略論譜牒學在文史研究中的意義,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3)。
[5]杜定友,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省市圖書館工作人員進修班講稿。
?
[6]林永祥,福建省圖書館歷史文獻信息的收集與利用。 福建省社會科學信息中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年: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