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春溫的病名首見於

春溫的病名首見於

春溫的病名首見於:《傷寒補亡論》。

春溫,中醫病名。伏氣溫病的壹種,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的溫熱病。臨床以初起即出現裏熱癥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征。治宜清泄裏熱為主,方用黃芩湯等。如兼有惡寒頭痛,則用蔥豉桔梗湯加黃芩以表裏兩解。

如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則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等以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如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均可參用風溫治法。壹說本病亦屬新感溫病(見《增補詳註溫病條辨》卷壹)。亦有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時病論》)。

《類證治裁·溫癥》: “溫為春氣,其病溫者,因時令溫暖,腠理開泄,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為春溫。”春溫是初起即以裏熱證為主的溫病,診斷要點主要應抓住初起即見裏熱盛的證候特點,結合發於春季進行審辮。春溫和風溫都發生於春季。

風溫病的病因是風熱病邪,感邪後即發病,因而在初起見有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數之肺衛表熱證;春溫病是溫熱病鄧自內外發所致,初起即可見身灼熱、煩渴,甚則痙厥、發斑等裏熱證候。

風溫初起病變部位在肺衛,後期易出現肺胃陰傷之象。春溫初起病變部位在氣分或營分,病情重,變化快,後期常見肝、腎陰傷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