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濕疹散簡介

濕疹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2.2 標準編號 2.3 處方 2.4 制法 2.5 性狀 2.6 鑒別 2.7 檢查 2.8 功能與主治 2.9 用法與用量 2.10 規格 2.11 貯藏 附: 1 古籍中的濕疹散 1 拼音

shī zhěn sǎn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Shizhen San

2.2 標準編號

WS3B104791

2.3 處方

蛇床子 300g 馬齒莧 300g 側柏葉 325g 芙蓉葉 325g 爐甘石(制) 150g 陳小麥粉(炒黃) 300g 珍珠母(煆) 150g 大黃 300g 甘草 160g 黃柏 300g 枯礬 150g 冰片 150g 苦參 350g

2.4 制法

以上十三味,除陳小麥粉,冰片外,將枯礬、爐甘石、珍珠母分別研成 細粉 ,其余蛇床子等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與枯礬、爐甘石、珍珠母細粉混勻,過 篩,裝入布袋,於 100℃流動蒸氣滅菌35分鐘,取出後於 105℃幹燥,放冷,在無菌條 件下將陳小麥粉、冰片細粉加入,混勻,即得。

2.5 性狀

本品為淡黃綠色粉末;氣芳香,味苦。

2.6 鑒別

(1) 取本品 10g,加水20ml於60℃溫浸10分鐘,濾過,取濾液 1ml,加 碘試液 1~2 滴,顯藍紫色。

(2) 取上述鑒別

(1) 濾液 5ml,加氯化鋇試液 1ml,顯白色混濁。

(3) 取上述鑒別

(1) 剩余濾液 1ml,置試管中,在熒光燈(365nm) 下觀察,顯黃綠 色熒光。

(4) 取本品 1g,加甲醇10ml,振搖提取,濾過,取濾液,加 1%氫氧化鈉溶液 1ml 顯紅色,再加30%過氧化氫溶液 3~4 滴,加熱,紅色不褪,酸化時紅色消褪。

(5) 取本品 1g,置試管中加水約 2~ 5ml,滴加鹽酸 3~5 滴,即產生二氧化碳氣 泡。

2.7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

2.8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收濕斂瘡。用於急、慢性濕疹,膿皰瘡 等,對下肢潰瘍等皮膚病亦具有壹定效。

2.9 用法與用量

取少許外敷患處。

2.10 規格

每袋裝 30g

2.11 貯藏

密封。 註:陳小麥粉 取陳小麥粉加水浸泡,研磨濾過,濾液靜置沈澱,取沈澱澱粉,幹 燥後炒至微黃色,即得。

古籍中的濕疹散 《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上品]松葉

味苦,溫。主風濕瘡,生毛發,安五臟,守中,不饑延年。《千金翼方》唐·開耀二年孫思邈公元682年...

《本草從新》:[卷十七蟲魚鱗介部]蜆粉蜆肉

蚌同功。(生蜆肉浸水洗痘癰、無瘢痕。蜆粉、塗壹切濕瘡。)《本草從新》清·公元16441911年 *** ...

《驗方新編》:[卷二乳部] *** 濕瘡

男女乳上濕瘡,膿血淋漓成片,痛癢不休,此名火革瘡。用蜂殼五錢,輕粉五分,冰片壹分,***研末,用銀花煎湯...

《儒門事親》:[卷六濕形]濕瘡八十三

穎臯韓吉卿,自髀至足,生濕瘡,大者如錢,小者如豆,癢則搔破,水到則淫,狀類蟲行 *** ∶此濕瘡也。由水濕...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癰疽)]下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