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最後的淇淇課文

最後的淇淇課文

在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活著世界上唯壹壹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1980年1月,它在洞庭湖被漁民捕獲時受了重傷,經過4個多月的精心治療,放養在專門為它建立的水族館裏,人們給它取名"淇淇".20多年來,淇淇壹直過著獨身的生活.1986年,曾捕獲壹頭雌性白鰭豚,取名"珍珍",和淇淇壹起生活了兩年多.眼看婚期將至,珍珍卻患肺炎死了.現在,淇淇老之將至,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白鰭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

1999年底,新華社播發了壹條消息,貴州壹個10歲的孩子,得知白鰭豚的危急處境和保護工作因經費不足而難以展開後,每月從零花錢中省下10元,以"愛淇"之名,寄給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兩年多來從未間斷.愛淇在壹封信中寫道:"如果再不抓緊搶救工作,我們的下壹代說不定只能從書本上,從我們講的故事中知道長江白鰭豚了……我決心為保護它們盡壹點微薄之力.我想,只要全社會每個人都盡壹點力,白鰭豚壹定會像大熊貓壹樣有壹個生存的空間".愛淇的這壹感人行動,引起了許多人對白鰭豚的關註.

白鰭豚是我國長江中下遊特有的珍稀動物,它的大腦同猩猩壹樣發達,極有靈性,早在幾千萬年前,白鰭豚就從海洋進入長江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是這條大江中最早的"原住民"之壹.在2000多年前漢代古籍《爾雅》中,就有關於白鰭豚的記載.清代作家蒲松齡在《聊齋誌異》的《白秋練》中,講述了慕生與美麗聰明善良的白姑娘相愛的故事,姑娘的母親白媼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僅僅30年前,長江中的白鰭豚還有1000多頭.由於江水的嚴重汙染、繁忙的航運(螺旋槳擊打)和亂捕濫撈,白鰭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86年,白鰭豚數量約有300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壹.進入2000年的時候,估計白鰭豚大概僅剩下二三十頭了.這種可愛的生靈,正在以倒計時向我們作最後的訣別.專家們絕望地稱其為"活著的滅絕動物".

白鰭豚和大熊貓、水杉壹樣,都有"活化石"之稱,都是"孑遺生物".孑遺生物在地質歷史的較古時期,發充生長旺盛,種類繁多,分布很廣,但到較新時期或現代,則大大衰退,只剩下壹兩種孤獨地生存於個別地區,有的甚至有逐漸滅絕的趨勢.

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等動物,水杉、銀杉、銀杏、香果樹、樹蕨等植物,都是僅存於我國的世界著名孑遺生物,它們是在長江的庇護下才躲過了九死壹生的地質災變.長江流域正是以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世界罕見的孑遺生物避難所.現在,長江正日益失去這種特質.白鰭豚的命運,就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危機的縮影.

登臨武漢長江邊的黃鶴樓,唐人崔顥的詩句浮上心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我們不禁要問,在長江這部大書中,難道註定要由我們親手寫上"地球上最後壹只白鰭豚,已在長江中孤獨地死去"這樣壹筆嗎?

要對白鰭豚進行人工繁育,至少需要捕獲20頭.而1992年就斥資興建的洪湖新螺和石首天鵝洲兩個白鰭豚自然保護區,至今依然空空如也.

壹個物種滅絕之後,它便從地球的生命序列中不可逆轉地永遠消失了,它所具有的獨特基因庫亦不復存在.歐洲和美國現在的環境保護都搞得不錯,但過去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許多野生動物基本上已經滅絕,因此那兩片大陸也就喪失了生物的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任何損失,都是即使花再多的錢和用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恢復、無法彌補的.

如今,愛淇和許多人還在為保存白鰭豚進行著最後的努力,雖然誰也不敢奢望這種努力能夠使白鰭豚進行著最後的努力,雖然誰也不敢奢望這種努力能夠使白鰭豚免遭滅頂之災,但是,如果我們對身邊的生靈們的滅絕熟視無睹,災難降臨到人類自己頭上,也就為時不遠了.

不能容納白鰭豚生存的長江,最終也必將不能容納人類的生存.保護長江,保護像白鰭豚壹樣的珍稀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