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壹份介紹魯迅先生的教案

求壹份介紹魯迅先生的教案

《魯迅自傳》教案

(448200)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魯修賢

教學目的

德育點: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傳承魯迅精神。

知識點:了解“小傳”的文體的基本特征,學寫“小傳”。

能力點: 體會本文簡明平實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了解文中記錄的魯迅先生的主要經歷。

教學難點

解讀魯迅精神;了解“小傳”文體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重讀適講;討論總結,學練結合。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 導入新課

有壹個人被公認為是我國近現代最深刻、最復雜、最矛盾、最具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傑出的文壇巨匠,同學們肯定知道他是誰吧?對,是魯迅先生。看來,同學們也壹樣喜愛魯迅,崇拜魯迅!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嗎?那好,就讓我們壹起來拜讀《魯迅自傳》這篇文章,去追尋魯迅先生閃光的人生足跡。

二、感知課文

1、借助工具書,清除字詞障礙;識記文章中自己難以掌握的字詞。

2.標出文中直接或間接表明時間的詞句,了解文中牽涉的壹些歷史事件。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魯迅本文中交待的情況。

1881-1930年魯迅主要活動壹覽表

時 間 事件(主要活動) 原 因

1881年 出生

13歲時 輟學回家 家裏遭了很大的變故

18歲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

大約過了半年 改進礦路學堂

畢業之後 被派往日本去留學

東京預備學校畢業 決意學醫,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 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

兩年後 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汁劃,提倡新文藝 電影上看見中國人被斬,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有較為廣大的運動

29歲 回國 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希望有經濟上的幫助

(剛)回國 在浙江的兩級師範學堂教化學和生理學

第二年(1911) 到紹興中學堂做教務長

紹興光復後(1912) 做紹興師範學校的校長

革命政府成立後 做部員、兼做北大師大女大的國文系講師

1926年 做廈門大學教授 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

1926年12月 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

1927年4月 辭去中山大學教授

1927年9月 出廣東,定居在上海

1918年 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因為壹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

三、理清思路。

1、課文是按什麽順序寫的?分段的依據是什麽?試概括各段大意。

――課文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依據內容上的重大變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寫家庭情況,第2段寫外出求學,第3段寫工作經歷,4段寫著述概況。

2、文章這樣安排順序和段落有什麽好處?

――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顯示人物的人生軌跡。

四、布置作業

1、將今天所學的詞語抄在詞浯積累本上。

籌辦:籌劃辦理。

衰落:(事物)由興盛轉向沒落。

學籍:登記學生姓名的冊子,轉指作為某校學生的資格。

學力:指在學習上達到的程度。

乞食:要飯。乞:乞討。

生計:生活;維持生活的辦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仿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2、到圖書館查找壹些關於魯迅的資料,進壹步了解魯迅在1881-1930年的生活、思想狀況和經歷。

第二課時

壹、溫習鞏固

1.檢查上節課所學的字詞掌握情況。

2.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復述1881-1930年間魯迅的經歷。

二、探討分析

引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所查到的資料充實課文中壹些語焉不詳的地方。

1.魯迅的家世是怎樣的?

――魯迅本姓周,名樟壽,後改為樹人,號豫山,後改為豫才。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擔任內閣中書,家裏有四五十畝水田,不愁生計。其父雖沒做官,但也是讀書人。周家是—個典型的書香門第。

2.出生於這樣的家庭,魯迅的童年過得怎樣?請同學們根據已學過的魯迅作品:《故鄉》、《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中透露的消息描述壹下。

――壹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顧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樂園,有博學的老師指點,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魯迅的童年應該說是很幸福的。

3.魯迅家遭遇了怎樣的壹場變故?家庭景況淪落到怎樣的境地?

――魯迅的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壹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壹個個換了嘴臉。這種急劇的變化,使魯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從而形成了魯迅強烈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魯迅為什麽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俗話說:“便宜無好貨”,魯迅因為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為當時所不取的水師學堂,雖然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麽東西。直到魯迅離開20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壹個自動,壹個被動,壹個叫東半球,壹個叫西半球。”

5.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麽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它們之間有什麽不同?(魯迅為什麽要選擇學醫?又是出於什麽考慮決定棄醫從文的?從這裏可以看出魯迅是怎樣的人?)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淩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以求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如果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壹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誌土。

6.請同學們結合時代背景,談談對魯迅回國後,從這個學校輾轉到另壹個學校的理解。

――魯迅就像壹頭困獸,為生活,更為救國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舊中國左沖右突。

7.文章最後壹段交待的是魯迅著作方面的情況,根據其中的名篇,對魯迅在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作用稍作講解。

(1)要求:記住本段介紹的文集名。

(2)思考: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跡為主的,而本段寫的是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

――不可刪除。因為魯迅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他壹生的革命實踐與文學創作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文學創作是他歌頌人民、宣傳真理、打擊敵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顯然,刪去這段,傳記就會有很大的缺陷。

(參考:①《狂人日記》批判舊中國“吃人的歷史”; ②《阿Q正傳》批判國民的劣根性;③《記念劉和珍君》抨擊軍閥反動統治。)

三、理解人物

1、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了解了魯迅從出生到作傳前的主要經歷。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這些經歷能表明作者是怎樣的人。

要求:①以課後練習二和練習三第1小題引路,參照課文註釋,仔細閱讀課文中的兩個片斷,即寫不肯做幕友和商人與棄醫從文經過的片斷,思考習題中提出的問題。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練習二及練習三第1小題,求大同。存小異,形成答案,並推選壹名代表準備發言。③請壹個小組的代表口頭回答,讓其他有異議的小組代表發言(沒有則罷)。

2、學生自讀揣摩及小組討論時,教師巡堂,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就事情的背景、過程及細節等方面作壹些補充介紹。待小組代表答題結束,教師給予簡評,糾偏救失。

3、師述:我們從作者不願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認識了胸懷大誌、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棄醫從文的經歷,又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魯迅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件事真令人感動。事實上,魯迅壹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就本文而言,其中記錄的每段經歷都很不尋常。如文中寫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寫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與反動派誓不兩立的堅定立場和革命精神。不過這些內容都寫得很簡約,同學們壹時還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後不斷豐富閱歷,逐漸了解。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三。

第三課肘

壹、關於傳記

1.由上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魯迅無論其經歷還是思想,都是極為豐富的,復雜的,我們完全可以把魯迅的傳記寫成壹部厚厚的大書。事實上人們研究魯迅的書文成百上千,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眾多的其他材料,復活壹個比本文更為鮮活、具體的魯迅形象。請同學們據此思考人物小傳的特點是什麽?

――①短小精悍;②不鋪陳細節;③語言簡捷嚴謹。

2.要說自傳,該從傳記說起。傳記是寫人物生平經歷的文體,也簡稱“傳”。傳記文要求寫真人真事。從創作方法來說,它大體可分為兩類:壹類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的歷史性傳記;另—類屬文學範疇,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寫各種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面貌及其歷史背景,這就是傳記文學。從篇幅長短來說,它可以分為大傳和小傳。篇幅短小,扼要地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叫“小傳”,小傳壹般在千字上下。從立傳人物來看,又分為自傳和他傳。他傳是記敘別人的思想、經歷、言行的傳記,壹般是對在某個方面有突出成就並有較大影響的人寫傳;自傳是敘述自己生平經歷的書或文章,自傳的篇幅可長可短。請同學們把本文按各種分法壹壹歸類。

――《魯迅自傳》便是寫自己的小傳,即屬於自傳、小傳和歷史性傳記。

二、 揣味語言

簡述:常言道,文如其人。這話用在魯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像他的人生壹樣精彩。本文堪稱自傳的典範:區區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動,篇幅雖小,容量很大;語言簡省,又略中有詳,恰到好處。此外,本文的語言平實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要求:閱讀課後練習三中的第3、4題,結合語境,體會第3題中“學者”“說我不好”等詞句的味道,再比較壹下第4題中的“不好”與第3題中的“不好”有什麽不同,相互交流體會。

明確:a.第3題:將那種欲置我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能表達對敵人的蔑視,也體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不無調侃嘲弄之味。b.第4題: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壞”,用在句中有輕蔑的語氣;本句中的“不好”則是自謙之辭。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自傳中了解了魯迅先生的壹些生平事跡和著作概況,進壹步認識了魯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貢獻的偉大,這將會使我們終生受益。再則,課文也給我們提供了壹個經典的小傳範例,從中,同學們了解了小傳文體的基本特點,對今後的寫作應該有所幫助。

四、學以致用

仿寫壹篇自傳,不少於400字。

五、布置作業

《魯迅自傳》是1930年寫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為自己寫小傳,可能還要寫到哪些內容?試代寫壹篇交流。

板書設計

魯迅自傳

魯迅,原名周樟壽,本名周樹人

文章內容:

壹、由盛轉衰的家世

二、出國求學、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選擇

三、工作上的輾轉奔波,在舊中國的左沖右突

四、做小說、寫短論的思想啟蒙活動

文章體裁:

人物傳記——歷史性傳記——小傳——自傳

教學後記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化巨人,通過本文可以了解魯迅的壹些基本情況。但本文是壹篇小傳,寫得較為簡略,教學的時候,必須結合學生學過的魯迅作品(如《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等)來了解更為詳細壹點的魯迅的經歷,從而復活—個更為鮮活、具體的魯迅的形象。

作為壹篇人物傳記,從篇幅上來說是小傳,從傳主(立傳人物)來說是自傳,教師要充分利用記敘文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理解自傳和小傳的特點。自傳文常識是壹個新知識點,需要講解。將“小傳”“自傳”傳記”等相關概念壹塊兒介紹,可以形成壹個小體系,讓學生多增加點語文知識儲備。“題解”中不必詳介作者,壹是因為以前教學中已多次涉及魯迅的作品,二是因為這篇課文本身就是介紹魯迅的。背景材料對本文教學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題解”。這是因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點多面廣,集中介紹難度太大,不然就會使語文課走味變形,變得像歷史課。比較恰當的辦法是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酌情穿插壹些背景簡介,循序漸進,既有助於學生構建材內容的整體感性認識,又能對結構形式產生壹定的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