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平樂》這部劇拍得好嗎?

《清平樂》這部劇拍得好嗎?

導演在節奏把控上確實有問題,這個劇有好的方面,但是在節奏把控,鏡頭語言上跟正午的壹流作品還存在挺大差距的,畫面是美的,但是就是該精彩的時候精彩不起來,該松弛的時候又太緊繃。

我看到彈幕裏說這部劇的臺詞是國產劇的天花板,瞬間覺得尷尬,這天花板有點太低,但凡學生時期有認真地讀幾篇古文,不至於讓自己的審美變成這樣。我最看不得的是壹部劇有壹分好,壹些人硬要將它誇夠100分,不允許我說壹分的錯誤。動不動就說別人是文盲,好像會欣賞這部劇的人就高人壹等了,這到底是誰給的勇氣?這部劇確實拍得不錯,但是並沒有好到讓人說不得。不願正視問題,那國產劇什麽時候才能起來?我已經不想總是重溫老劇,希望看到越來越好的國產劇。

現在是華服鮮亮好看,核心是小情小愛,不敢做朝堂怕撲,又要拿朝堂的殼掩飾。既搞不了深刻的核,又要在淺薄上套深刻。吸引的大概是小資情懷向往愛情又覺得自己獨立實質不獨立的白領,受眾要說沒問題也是可以的,效果如何還是看收視率。做舊和時代感原本比制式要重要,不過有制式也比沒制式好得多,比用唐宋穿越秦漢好得多。總之,依然是沒好本子,沒好鏡頭語言,自然撐不起來。沒好本子自然臺詞不行劇情薄弱,沒好的鏡頭語言,自然是導演組水平所限。編劇和導演這個地基不穩,演員是救不了的,道服也是救不了的。能稱得上足夠優秀的,近年的作品也是極為稀少,就別說經典了。就算是《長安十二時辰》,拉垮的節奏也已經被踢出經典之列,堪堪優秀都難言,只能算尚可了。

這劇主線太多,劇情確實容易雜亂,但總體來說,我個人覺得還好。至於掉書袋的問題,看到最新的壹集,除了那個袞服刪減的細節那裏有點兒不懂,其他都還行。特別是鄰居家孩子上了國學課,就還問我這個劇裏講的八佾是不是老師講那個,我簡直開心爆炸,我小時候就是聽電視劇裏說了哪個人、哪件事以後,就感興趣下來後自己看書查找比對,我個人認為這對我之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助益。能娛樂又能引起興趣(至少現在又勾起我重讀《論語》的興趣和領居孩子的興趣了)怎麽能說這劇它不香呢?

這本劇重點不是反封建男權,是皇家以及封建社會對人的禁錮。其實我看完書也很惱這個公主,我覺得她不知好歹,太任性。不過我真得很喜歡懷吉,所以我又看了壹遍,發現壹個片段:公主對曹皇後說自己不想做聖女時,皇後罵她說妳已經享受了百姓的供奉,妳沒有理由不做他們眼中的聖女。後面公主選擇背負起百姓對她的期望。發現了嗎?其實公主壹直是在是在成長的,她也嫁給了那個駙馬,也放棄和懷吉相守,也抑郁而終了,總不能去剝奪壹個人傷心的權利吧。她真得不是壹個完美的人,她只是壹個剛開始還很幼稚的小女孩而已。

其實駙馬和她的母親想要的都沒有錯,只是他們在壹起就無法安然。公主在醒悟到原來自己不能隨心所欲,因為她背負著百姓的期望時,她就已經成長了。反封建沒有錯的,反對父母包辦婚姻,追求愛情自由,以及不要再讓壹個人享受特權再背負她承擔不起的責任。

而且還有壹種堆砌感,像是我把所以人物都堆上了任務完成了,考試還畫重點呢,這裏不見重點。而且鏡頭剪輯不連貫,讓人突兀,像是為了走時間線而不是故事本身,這樣處理也不是不行,可日常內容又不夠,朝堂爭鬥蜻蜓點水,大概這是人物傳記寫法吧,能接受的喜歡,不能接受的討厭(所以人物傳記大多人不喜歡看,小說則喜歡的多,寫的生動有趣的除外,不覺得看人物傳記就比看小說優秀,妳要不說名人有個人魅力誰看人物傳記)。再者妳要是人物傳記那妳要突出的不是戲劇而是寫實,可這點劇有沒達到,仁宗範仲淹之流捧的過高了,但人家範仲淹之流好歹濾鏡高有真才實學,宋仁宗呢?他是缺點優點都有都很明顯的人,結果劇裏變成壹個完人,壹個沒缺點壹直胸有成竹掌握大局的人,既然如此知道呂夷簡是個害蟲,妳還姑息養奸是想不開了還是幹嘛呢?

再說範仲淹之類,說他們捧的太高了不是說劇中正面形象處理不當,而是黑呂夷簡,其實了解呂夷簡在宋史上的事就知道他是深諳人性圓通之人,大事上無可指摘,水川之戰更是沒落井下石範仲淹,現在變成壹個小人為私利陷害的猥瑣形象。他確實朋黨過了,但其他事上其實處理很不錯的,心思也深遠,仁宗後面對他評價很高的(現在仁宗這樣只能讓我覺得如果後面仁宗按史實走呂評價高,要不是就是懦弱沒主見少斷,顯然這不是這部劇給他的形象定位,雖然是史學形象;那就只能是人物前後隔離斷層,編劇自己寫崩了處理都是bug,邏輯鏈斷了。)所以說還不如按歷史事實走,自己想容易為圓而圓崩掉,按歷史合理推論順了是解構巧妙切入點新奇,崩了是歷史原因為歷史難解之謎,豈不妙哉。

古裝劇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果是以現代的價值觀去寫故事未免有些讓人跳戲,如果是描述都是古代的思想,和現代的思想違背,那絕大數觀眾也會吃不消。用古今都通用的思想本身就是在走平衡木,往大了講家國天下紅線比我們想象的多,往小了講兒女情長未免有些小家子氣。演員、導演、置景、服化道等等,其實想要打造精品最難的就是劇本,而這樣的劇本卻要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厚積薄發?四個字沒有壹定功力是很難辦到的?看正午的計劃,近兩年是沒有古裝劇了,在古裝劇領域沒有正午這樣的水準保證,估計想要看到精品的觀眾還是憑運氣吧?

其實梁家的事情這條線做的還是不錯的,因為上位者壹己私欲,無意間就能毀了壹家人的生活。這也是梁懷吉做了太監的原因。但是後面皇帝反省過後我覺得他還是沒變啊,可能他往後不會在衣食住行上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喜好而爭相效仿,但是這也不代表他真切體會了別人的痛苦啊。仁宗這個角色在街上策馬會給人家道歉,脾氣是很好的樣子,也不怎麽責罰宮人,還會為了坊市的事情給百姓想辦法,但是那種善良就好像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善良,等遇到公主的事情責罰的還是太監,他還是為了自己的私欲給女兒和李家都造成了很多痛苦,而且絕不會改。

整體的節奏感覺非常舒服,8集內容已經完成很多事情了,長大成人、拿回政權、廢後、遇見熙春、娶曹皇後,七十集的劇壹開始就快節奏是不現實的,也不會好看,戲劇沖突和劇本的精神內核大概在二十集前後展現比較正常,在這之前就看能不能留住觀眾了。之前的天盛長歌失敗了,用了十多集鋪開故事,講許多虛無的臺詞,到了各支線該聚合的時候卻還是散亂,這是它失敗的原因,我覺得清平樂目前已經成功避開了這點。

當年瑯琊榜剛播的時候,也有不少人詬病前期節奏慢、故事散的,後面劇情立住了,才成為神劇,清平樂的故事內核不是權力鬥爭,會少許多沖突,觀眾也不會看得那麽?爽?,沒有成為神劇的要素,但不妨礙這是壹部優秀的作品,把它當壹部正劇,看宋仁宗的壹生也未嘗不可。

我在看的時候總有壹種該細的地方不細,不該細的地方非常細的感覺。比如我就很好奇曹丹姝上了張茂則的馬車之後他們都聊了些什麽,叫這位在皇帝身邊見過大風大浪的內侍對這位小姐頗多留心。但是沒有!劇裏有的就是各種景,內侍走路的長鏡頭等等,就是沒有我想要看到的,我認為還比較重要的信息。畢竟原著裏,張茂則對皇後的感情這壹條線也是非常打動人的,哪成想?他們團隊創作的初心也只是?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劇拋磚引玉,能讓大家自己查資料也好,或是通過別的方式,更加了解北宋這段歷史?。

我個人認為,他們的目的達到了,至少在清平樂之前,很少有以 宋仁宗的壹生為線索的電視劇,普通民眾對北宋是不夠了解的。提起宋朝就是積貧積弱,重文輕武,而忽略了北宋經濟、文化、科技的繁榮和發展。影視劇是普及歷史的壹個很好的途徑,至少我是因為追清平樂才去翻閱史籍主動了解那段歷史的,而清平樂官微與幾個歷史講評老師的互動也是很好的壹個現象,有人講北宋的服飾,有人講北宋的歷史事件,有人講宋仁宗時唐宋八大家的詩詞,網友可以各憑喜好隨意認領,壹邊追劇壹邊學習,從這個角度去想,這部劇又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完全對得起創作團隊的初心。至於電視劇本身的質量,只能算中上,算不得精品,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有心理預期的,畢竟導演是張開宙嘛。對張的進步得鼓勵,不足之處多提建議,用不著壹下打死。並不是說答者言辭過於犀利,我反而希望張能看到這樣的評價,刺激他更快的進步。

說白了,就是壹部偽高級劇而已,徒有其表,華而不實。我也是從小看央視歷史正劇長大的,不是沒見過好劇,漢武大帝康熙王朝哪部不比清平樂好看?怎麽如實評價壹部偽高級劇還得被扣上沒文化沒耐心欣賞水平底下的帽子?知乎有些回答和微博上的正午粉言論真是看得我火大。娛樂圈前有流量粉,後有正午粉。控評壹套套的。正午拍劇用不用心我不知道,營銷和下水軍很用心倒是真的。我感覺正午越來越不行了。曾經的瑯琊榜雖然內涵不夠深,但人設鮮明劇情緊湊,作為壹部電視劇來講是很好看的。前兩年的知否,縱使劇本邏輯崩塌、編劇三觀成迷,但勝在原作人設底子仍在、演員給力,盛家人物群像好看。到了清平樂?盡管質感比瑯琊榜和知否都好,但就是不好看。非常不好看。

觀眾希望電視劇的服化道精良,實際上是希望服化道能更好地為故事本身而服務。現在的壹眾偽高級劇卻本末倒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反正清平樂看到現在我還沒入迷,說不定看著看著我就不看了,原小說好像講公主怎麽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我覺得第壹個被封建思想所限制的就是劉太後,做得好又如何,朝堂上就沒有女人的位置,她在那裏就是錯,所有人都覺得她應該還政,就算武後做得好,後世之人也只會那拿她來警惕牝雞司晨,這樣的社會持續了上下兩千年之久,悲哀,壹個皇帝與幾個女人的真摯情感也讓人不舒服,我寧願情感戲少壹點,為官之道我倒是覺得適合現在的官員看看,多為民生著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