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隋文帝是尊道教還是尊佛教?

隋文帝是尊道教還是尊佛教?

佛教!!!

隋朝佛教是中國隋朝三十七年,隋文帝元年(581)至恭祐二年(618)的壹種佛教。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隋朝雖然建立不久,但在政治上統壹了南北,各種文化也出現了新的融合形式。佛教也融合了南北體系,新的教和教派建立起來,形成了大壹統時期的特點。隋文帝(581-604)繼承北周的統治,壹改壹開始就滅佛的政策,把滅佛作為鞏固統治的政策之壹。這與他出生在鳳儀(今陜西省大荔縣),受支仙倪的撫養,以及譚即位時受之邀復興佛教有關。他首先下令修復被毀的寺院,允許人們出家,讓每家每戶出錢創作佛經。史靜(長安)和並州、襄州、洛州等主要城市的所有佛經都是由政府編纂,分別收藏在寺院和秘閣,以至於民間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多了許多倍(見隋書的《史記》)。

文帝壹生致力於佛教的傳播。僧人方面,明成祖十年(590年),聽了許多以前過私生、百姓自願出家的僧尼,壹度苦了五十多萬人(《高僧續傳》卷十《松井傳》;及卷十八《譚潛傳》)。在建寺方面,他在登基初期,將周所建的寺改為大興善寺。他還下令在五嶽各建壹座佛寺,各州縣各建壹座佛寺,大興各建壹座佛寺,他所經歷的四十五州各建壹座佛寺,並在延興、光明、精鷹、聖光、禪修等地建寺廟。據說他建的寺廟有3792座(《論辯》卷三)。在造塔方面,文帝首先得到了薩滿天竺送給他的壹包舍利子。他即位後下令全國各州設立佛塔安置,前後是* * *三次。第壹次是在仁壽元年(601)。6月13日是他的60大壽,全國三十個州塔邀請了童珍、譚謙等30位高僧送別舍利安置。第二次是在仁壽二年(602)。佛祖生日那天,邀請了智覺、明芬等著名僧人,將舍利子分發到全國五十三個州豎立塔。第三次是仁壽四年(604),也是佛祖生日。奉命在30個州增設佛塔,並請著名高僧法顯、林靜分發舍利。前後有100座塔。所有建塔費用,任何人都可以給,但限十條。據說從漢武帝開始統治到仁壽結束(604年),建造了金、銅、檀香、家具、牙齒和石頭的雕像,共有16580具屍體,修復了1508940多具屍體(《論說》卷三)。啟二十年(600),禁止破壞或盜竊佛像(隋書高祖)。他還撰寫了132,086卷《新經》和3,853卷《舊經》(論辯學第三卷)。此外,建國初期,文帝模仿北齊的制度,設置了趙、趙、趙等僧官和外僧,管理僧尼事務。始皇元年,冊封孟為隋朝(即朝)三藏法師,第七年(587年)命譚遷,十壹年(591),宣布為全國統壹。至於地方僧官,則有統都、薩滿都、破事、僧義等設置。

文帝倡導佛義,即以長安為中心建立傳教體系,選拔當時各派著名學者,集中在杜毅,分為五派:壹、涅槃、二、地議、三、大討論、四、傳道、五、禪。每個小組都有壹個“組長”來領導教學。其間,可考的是長安涅槃的總理、無邪、善;在地面上,高手們聰明絕頂;論諸子:法眼、包拯、尹稚:弘尊,傳法大師;禪師要遵循規律。此外,長安還建立了二十五派(上續高僧傳。經釋),大興山寺沙曼僧燦為二十五派第壹大乘法師,大興山寺沙曼僧坤也是二十五派讀經法師,從事學者教學(見《歷代三寶》卷十二、《高僧續傳》卷七、卷九)。

楊迪皇帝(605-616)也擅長佛教。晉王時,曾請著名高僧授菩薩護符,尊為智者。他即位後,於大業元年(605年)為文帝修建了西禪寺、萊文龍勝寺、並州紅山寺、揚州惠日道場、長安青禪寺、日延寺、向太寺,九宮寺為第九寺,泰陵、莊玲兩寺。在洛陽,還有壹次公開集會,男女僧尼120人。還讓天下郡縣走街串巷幾千天,總花幾千僧,親自許願,自稱菩薩戒弟子。據說他那壹代有壹萬六千二百個僧尼。他還雕刻了3850尊新像,修復了101000尊舊像,修補了舊經並撰寫了新經,收集了612部藏經。煬帝還在洛陽上林苑設立了轉經堂,由羅誌翻譯人員並提供四項服務,繼續開展譯經事業。

另壹方面,文帝在開九年(589年)滅陳時,將陳都城建康城內的宮殿夷為平地,加以開墾,並將江州設在石頭城,使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的建康佛教走向衰落。當時很多寺廟都被戰爭破壞了,“鐘馗不響,雞犬不聞”。為此,江州鳳城寺的惠文發來了壹封智慧信,請轉告身在揚州的晉王楊光,請求保護。後來,楊光當了皇帝,大業三年(607),他命令薩滿向國王進貢。大業五年(609),無良僧尼世俗化,寺院按僧尼人數保留,其余拆毀;當時寺廟因為和尚而荒廢。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隋朝對佛教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

隋代主要譯者是天竺北部武昌國的那連天也社(490-589)。他曾在北齊時期翻譯經書,但因佛教在齊國遭到破壞而改變了裝束。隋興應文帝要求,住在長安大興寺。漢武帝第二年至第五年(582-585),連譯《大莊嚴經》等八部二十三卷。與此同時,他的同鄉沙門·皮涅多在開皇二年來到長安,翻譯了《大乘方廣經》和《象頭精舍經》。黃凱第二年,另壹位優秀的女性——中天竺菩薩賽達莫那月翻譯了壹卷《因緣差經》。

嶽(527-604)最早譯經於北周。周武帝滅佛,被迫回國,中途被突厥人留下。文帝在位四年,遣使臣邀其來東宮住大興寺,從事釋經。從明成祖五年到仁壽末年(604年),連譯大維的佛教經典、大方經、達拉尼經,並增補翻譯了《北京經》39卷、192卷和《金光明經》。

達摩古普塔(?-619)開帝十年遊瓜州(今甘肅敦煌縣),應邀到長安。從開皇中期到大業末期,* * *翻譯了藥師如來般若經、金剛般若經、菩提資源五谷論,隋朝五位以上的翻譯家翻譯了59部經典,262卷。中國薩滿參與達摩如來和達摩笈多的譯者是嚴聰(557-610),他記錄了笈多在西域的遊歷,並撰寫了《大隋西域傳》(已失傳)。顏琮通曉梵文,公元592年,即開帝十二年,被召至長安,住在興山寺,回國翻譯。仁壽二年(603年),文帝寫了《經目錄》,還把《撒多裏經》和《全國祥瑞錄》翻譯成梵文。大業二年(606),我住在經堂,細讀了林逸(今越中部)新得的昆侖書(當時林逸以南俗字的總稱)佛經,編了壹個目錄,以備擇譯。並與裴舉* * *同修合編天竺集。此外,他還撰寫了《達摩笈多傳》、《義理》、《通報》、《福田》、《薩滿不可拜俗通論》。也是典籍翻譯的序言。嚴聰界定翻譯模式的理論有“十規八備”之說。

前代譯本很多,隋代又增加了新譯本。文帝十四年(594年),文帝命大興善寺等二十人翻看沙門經,整理所有譯經,編《經錄》七卷(合稱《經錄》)。這個記錄分為別錄和宗錄。《別錄》分為大乘、小乘經、法、論六類,分為壹譯、二譯、二命、疑、假六類。他還抄集、傳記、著述,分西域、此岸兩類;總記錄統計其部門和卷數。這本書是壹個有組織和分類良好的經典。此外,開皇十七年(597年),學士費長芳撰《歷代三寶》(又稱隋開三寶)十五卷,俗稱《長方錄》。它的內容原本是“帝王之年”,是帝王時代下的佛教和重要時事。二是《戴露》,列舉了歷代翻譯家翻譯經典的部數、卷數和重要事跡;之後大乘、小乘“入藏”經典、法條、學說,每壹部都以譯著、失譯分類。這個記載在現存典籍中,內容眾多,錯誤最多。仁壽二年,遊延聰等學者奉命編《佛教經典目錄》五卷,分為單譯本(即壹譯本)、復譯本(即異譯本,附聖賢、聖賢傳記)、他者、疑偽、缺版本五類,為當時撰寫佛教經典集定了標準,影響後世。

隋朝佛教教義的發展和宗派的建立,由於當時全國的統壹,南北方佛教的思想體系得到了相互交匯的機會,所以各宗派的教義總體上趨於趨同和妥協。在這壹時期,北方的南宗慧遠、南方的天臺宗智壹、三倫教的吉藏等都是其代表人物。普法教派的三階宗教也屬於這種類型。

慧遠(523-592)的主要理論可以在大乘義章中找到。本書將佛教義綱分為五類:教法聚、義法聚、染法聚、清凈聚、雜事聚。在每壹類中,首先敘述碧潭和石成,然後將它們歸於地論和涅槃。他以他的十大名著而聞名。這個理論本來解釋了華嚴經的十處,所以他也住在華嚴。晚年還參加了攝影家譚謙的宴會,撰寫了《由信而義》,吸收了《涅槃論》、《攝影論》和《高達信仰》的思想,在地論上提倡“阿裏·石頁”,在《楞伽》中提倡“如來藏心”,在《涅槃》中提倡“佛”。這種思想是後世華嚴宗智言、法藏“法界本原”理論的證明。

智毅(538-597)是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他以當時流行的大乘經為中心,以南北朝佛教的正理為基礎,特別發展了慧文的壹念三觀說和慧思的諸法實相說,提出了“三真合壹”、“壹念三千”的新義。壹念三觀最初發明了觀察環境有三真,即空、假、中和,從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壹切法都是空、假、中和,彼此有壹段時間,從而成為三真的和諧。各種法的實相,本來就是以佛的知識為基礎的,所以實相的內容是這樣的相,這樣的性,這樣的身,這樣的力,這樣的做,這樣的因,這樣的緣,這樣的果,這樣的報,這樣的故事結局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十種法的相互作用,它們遍布於六道四聖的十大法界,各有五陰、眾生、地三界。這樣就有了三千法,都在壹念之間有了充分的意義,也就是壹念三千。智慧論,即以這些觀點為指導思想。

吉藏(549-623)批判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壹切學說,尤其是當時有成就的老師,形成了三家學說的流派。先後著有《鐘註》、《白註》、《十二門論註》、《三玄壹註》、《大乘玄壹註》、《二真義註》等。,充分發揮般若空空論。

此外,南北朝末期,相繼翻譯了《摩耶經》和《大越吉藏經》。當時有壹種“末法”思想認為已經進入末法時代。信行的“三階教”就是從這個思想中醞釀出來的。他把佛教分為時間、地點、時機“三個階段”,認為佛教消亡壹千年後,在壹個萬物破碎的世界裏,有很多人把壹切都顛倒了,這就是第三個階段。這個時候眾生的機器都成熟了,我更願意學壹乘三乘,或者說我更願意讀《托米》《法華》,彼此是非,最終犯誹謗罪,不離不棄。只能按照普佛的教義,即無差佛教,無差佛教,普法普佛,普真普正佛教。這是信行大力宣揚的說教。信行死後不久,開皇二十年(600年),朝廷明令禁止三階教,拒聽三階教,但仍信其言。

北方攝影家的興起也是在隋文帝時代。如譚謙著述中收錄了九章專章,其弟子道應深明“無相思塵”之大用,故攝影師之論仍為壹般佛教界所傳。

隋代普通佛教徒的信仰和修行,由於隋文帝偏重於定門,曾在長安西南設立禪寺,聚集了120位著名禪師,並為他們提供了四樣東西。於是乎,他提倡起來,開啟了壹種專註於修行禪的氛圍。尤其是譚遜(515-599)“每次打坐都是七天。”惠珍(569-615),“創禪,四校爭勢,引學,成市。”智超(571 —641)“立禪林,勤修於小溪。”此外,懺悔,雕像,誓言,法律也很受歡迎。也有致力於社會事業的人,比如僧院(519-602),鑒於大量溺水者過錦江,在南路架設了壹座飛橋。法春(519 —603)在城中遊蕩,或為他人打工,或為僧尼洗衣縫補,或清理街上的糞便,或為僧尼劈柴挑水,或填馬路。智通(543-611)立孤老廟,時周所贈。惠達(524 —610)建了壹個大藥店,給需要的人。

其次,在國內的佛教信眾中,有壹個信仰群體叫“壹意”(也叫“易慧”,是通過* * *和造佛像的貢獻或努力的關系而建立的),還有壹個類似的“法社”。這是因為隋朝佛教復興,雕塑風氣優於前代,伊壹的組織相當發達。伊壹的會員有時多達壹兩千人。與之類似的,還有成群的貴族、顯貴或家裏的人以及壹批僧尼。所以,伊伊需要壹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史燚”來主持和指導,而在法制社會,除了“說粗話”,沒有這個需要。伊伊和法舍都期望去凈土。至於修行,兩者都重視戒律,法會則強調禪定。)

在此期間,還有壹種按照佛陀制作的齋戒食物的聚會,即所謂的“齋戒會”,在紀念、慶祝、祈禱等季節舉行。比如,文帝在開八年(588年)死的時候,設立了千僧齋戒;隨後,在鐘南山焚燒場設立了3000所僧侶院。仁壽元年(601),壹位著名的高僧被派到各州建塔時,還命各州的僧尼為舍利子設齋。第二,晉時為王,開皇十壹年,邀知儀到揚州,設千僧會,受菩薩戒律。開十七年入朝,遣司馬到天臺山設千僧齋。大業元年,在智毅逝世紀念日設立千僧齋戒。此外,在漢武帝十四年,武威將軍將索和葉府作為寺廟時,薩滿法藏(548-629)帶領許多人勤勤懇懇地工作,建立了壹個僧窟。薩滿玄萬(562-636)定於每年2月8日佛誕舉行講經、設齋,號召四人供養悲田、拜田。大業中,昆明赤北柏村村民對薩摩亞普安印象深刻(?-609)治病的奇效是持齋以示敬意。

在佛教文學藝術方面,隋代使用了文帝、、、劉、許、費長房、陸思道等人的作品。薩摩亞人嚴聰、邢菊、尤靈、吉藏、智毅和慧英的文學作品也相當可觀。隋代的佛教畫家有楊契丹、尉遲的跋匹那(玉田)和檀墨卓查(印度沙門),尤其是尉遲的跋匹那和他的兒子尉遲壹。他們的畫有點類似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壁畫。隋代的佛教建築最為宏偉,有文帝修建的大興寺和東禪寺,楊迪修建的西禪寺和龍勝寺。特別是東禪寺“有七層塔,殿宇參天,室深,宮如周律,林如世外桃源;全國都是盛世,沒有壹個清高的人”(續《僧傳》卷十八《譚潛傳》)。隋代的石窟藝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最著名的是在開九年開鑿的洞。靈祐經歷了周武帝的法律困境。為防止佛教滅絕,於開帝九年進入保山(河南安陽縣),開鑿石窟。洞內雕魯舍那、阿彌陀佛、彌勒佛像,歷代雕釋迦牟尼佛、七佛像三十五尊。在入口的外墻上,還雕刻著卡佩羅和那羅延的神王,並刻有嘆三寶、法華、聖昊、大吉、涅槃等經文。入口內壁還刻有《大藏經》、《月之收藏》、《摩耶經》。此外,發掘的石窟還有山東歷城的神通寺和千佛巖。至於雲岡、龍門、響堂山、天龍山、敦煌千佛洞,隋朝也繼續挖掘。有許多石窟,小銅像,玉像,隋代雕刻的錘()彩繪金像,這些都是留給最近的過去。壹般來說,上衣采用螺旋毛,面部柔軟完整,褶襇逼真優雅。還有早年的大業,幽州智泉寺薩滿靜萬(又名致遠,?-639),也是為了防止法律的滅絕,發誓要建立壹個石雕的大收藏,並把它們封存起來。於是在幽州西南50裏的大方山白岱山(又名石景山),把巖壁鑿成石室,打磨墻壁,刻上佛經。他又刻了壹塊石頭,藏在石頭房裏。當每個石頭房都滿了,就用石頭把門堵上,用鐵水汁封住。直到唐朝貞觀五年(631)才完成《大涅槃經》。這就是房山石井的由來。

佛教在隋朝傳播到周邊國家,特別是朝鮮、百濟、新羅和日本。新羅僧人、元光、譚玉、於陳末隋初來華學佛,後回國。另外,文帝在仁壽分發舍利子升塔時,朝鮮、百濟、新羅的使臣各請壹件舍利子在本國升塔。特別是在楊迪早期,周邊國家的僧侶聚集在長安學習佛教。當時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在大業三年聘請了使者小野姐姐,帶了幾十個沙門來學佛(見《隋書東夷傳》)。第二年,特別挑選了四位僧人(壹行八位),即敏僧、請安我、、光啟,跟隨小野師姊。煬帝把這些留學的和尚安置在鴻臚寺的方亭裏,先後把鐘南山烏鎮寺的葉靜、玉泉寺的凈藏、長安莊妍寺的沈炯、鴻福寺的淩潤叫進鴻臚寺當教授。這些措施與後來佛教在各國的流行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