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無過貴於改過出自哪裏

無過貴於改過出自哪裏

意思是:做人不註重於沒有過失,可是註重在能夠改過。

出自《教條示龍場諸生》,選自明代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

原句是:“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節選原文: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

譯文: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註重於沒有過失,可是註重在能夠改過。各位同學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於廉恥忠信的德行嗎?也有輕視於孝順友愛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詐茍且刻薄的習氣嗎?各位同學恐怕不至於這樣。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能自知而誤犯過錯,平日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學習規勤約束的緣故啊。

擴展資料

《教條示龍場諸生》這篇文章是王守仁在龍岡書院期間,專門為教育他收授的諸生而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

所言主題突出,結構清晰,以小搏大,看法獨特。所說的“立誌、助學、改過、責善”四事,既是講學習的道理,又是講做人的道理;既富於哲理性,又富於啟發性;既是學習上的修養要領,也是道德上的修養原則。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壹”,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陽明學在現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

蔣中正也是王陽明學說的信徒,並因此將臺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陽明學逐漸演化成了七個流派:江右學派,南中王門學派,粵閩王門學派,北方王門學派,楚中王門學派,浙中王門學派(左派),陰陽左派(泰州學派)。

百度百科--教條示龍場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