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壹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華夏各族和蠻貊的人民,無不遵從。
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河南中原壹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6]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
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壹文化概念。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擴展資料起源
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華夏先民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現代分子人類學也有證明),華夏先民(古代河南人)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壹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壹帶)。
華夏部落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這幾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於黃河中、下遊平原的土地上。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部落名。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將“華夏”作為中國人的別稱,將中國稱之為華夏或神州。
百度百科-華夏
百度百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