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壹個人,妳已經成就了妳想要的”,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_ _。
詳細說:
當妳讀《論語》的時候,妳會發現“君子”二字是做人最常見的標準。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壹個標準,說某人很紳士。但是到底什麽是紳士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君子”壹詞就出現了100多個字。即使在今天,人們仍然希望成為壹個紳士。怎樣才能做壹個紳士?北師大的於丹教授將給我們講授《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孔子所有關於君子的話、定義和描述歸納起來,就會發現,做壹個君子有幾個層次的要求。第壹,壹個標準是,君子是內心充實豐富,先修修養,再表現出閑適心態的人。換句話說,君子之強,始於人品,始於內心。眾所周知,性格和風格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壹個人在風格上是溫柔然後是紳士,並且有如此恭敬的態度,這種風格的力量壹定來自人格。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壹次問老師:
老師,什麽是君子?
君子是心中沒有憂慮和恐懼的人。
做壹個沒有憂慮和恐懼的君子太簡單了。....
同學們很不以為然,但也沒壹下子明白。他們覺得這麽簡單,又問了壹個問題: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能稱之為君子嗎?這能叫君子嗎?老師還是淡淡地告訴他,“如果妳反省後沒有愧疚感,妳又何必擔心呢?”(《論語·顏淵》)。換句話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不奇怪。晚上壹個人睡得很香,叫自省,叫內疚。壹個人可以毫無愧疚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在社會上所做的壹切,這些都會讓他擔憂或者恐懼。在孔子看來,自省無罪才是君子的標準。那麽這個標準,無論高低,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說話高也是壹個至高的標準。孔子曾經在講課的時候很認真的跟學生講過這個問題。孔子壹開始很謙虛。他說今天要講君子,說做君子要做三件事。然後他很客氣的說我無能,反正我做不了。三點是什麽?正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壹個人每天走在這個世界上,內心確實需要平靜,需要是壹種仁者的胸懷,才不會有那麽多的悲傷、煩惱、恐懼和擔憂。這些都是從哪裏來的?它來自於妳內心的善良。因為妳寬容,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因為妳有野心,所以可以不糾結於這個世界,給妳小的得失。第二點是讓智者不被迷惑。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是很有意思的。這個混淆的詞,混淆的混亂,上層是或或,下層是心靈的底層吧?其實數學上叫概率。妳什麽意思,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這是or。那麽當這個世界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妳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就看妳的心夠不夠大了。如果妳心中有判斷和決心,妳知道妳不會被世界上的許多選擇淹沒。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以前說,僅僅半個世紀前,每個人職業上可能壹輩子都在壹個單位,從結婚到生活不會有任何改變,從居住到壹輩子都是壹個綜合體的鄰居。但是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太廣,這是壹個繁榮的時代帶給我們的困惑。我們做什麽呢我們無法控制外界。我們可以讓自己內心的選擇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壹個智者。那麽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恐懼、害怕、害怕的時候,我們記住了老百姓的壹句話,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妳自己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放,妳知道自己有勇往直前的力量,那麽妳自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子說,我認為真正的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所以世間少了煩惱,困惑,恐懼。他說我做不到這壹點,他的學生子貢笑著說,妳說的這三個標準就是妳自己,只有妳這樣的人才真正去實踐,妳才能說出這種感覺。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君子。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麽?他沒說妳要追緬甸的古聖先賢,妳要永垂不朽。他說的是,這壹刻妳要從自身修養做起,做壹個真正的君子。
那麽誰是紳士呢?君子不太批判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更多的花在批判自己的內心上。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屈身輕責人,則遠離怨天尤人。”壹個人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對別人相對比較好。今天,我們總是說人要善良。什麽是善良?善良不是懦弱,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同情別人的很多缺點。他能設身處地的善良,能輕責他人,對他人不那麽苛刻。這才是紳士,真正的紳士。他的坦蕩情懷,是壹種由內而外溢出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不怨天尤人,不為地而哭。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怨天尤人。這並不容易。
畫外音:其實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自己沒有才華。於丹教授認為《論語》中關於學習的論述非常有趣。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壹是為君子而學,二是為小人而學。學習上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嗎?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實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大師荀子身上得到了發揮和詮釋。古代學習對於自己來說是什麽?真正尊重學習的人,古代的遺產是,學習是人心智的成就。真人為什麽要學?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到大,無非是學習把握幸福的能力,學習成為壹個有知識、有文化、忠誠的公民,然後讓自己在這個社會安身立命。學習就是要完成這樣壹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麽那種給別人學的是什麽呢?就是在學了壹點知識之後,把它作為壹個工具來用,比如,寫文章評職稱,找工作作為壹個技能,用這樣的知識和見識去討好別人,在社會上為自己爭取壹個福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為他人學習。所以孔子曾經直接告訴他的學生:妳應該為君子而學,而不是為小人而學。什麽是君子之學,就是讓我們超越功利,讓我們所學的壹切更多的是修養而不是實用。因為壹個人不可能有這種大起大落的喜悅或者沮喪,直到妳真正有了平靜的內心修養,知道自己在這個坐標系中的位置。應該說,這是孔子明確的定義標準。什麽是君子?君子永遠以當下為重,他在心中永遠是壹個完美的人。君子的目標永遠不會太遠大。我們看到孔子從來沒有說過君子要像人。孔子在這裏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坐標系,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學習,這樣妳才能成為心目中完美的自己。其實這讓我想起了壹個小故事,說的是壹條小街上有三家裁縫店,每壹家都在想我壹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我盡量把自己做得非常非常大。第壹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擺了出來。第二個看我比他高壹點,就做了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店懷疑我是否還能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裁縫。想了很久,他終於做了壹個小牌子,放在那裏。結果那條街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店,前兩家變得冷清。這第三個品牌說明了什麽?他寫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條視線放回了眼前,從此開始。
畫外音:做好自己的事,做壹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君子的第壹個定義,但是做壹個善良的人就不能稱之為君子嗎?於丹教授認為做壹個善良的人是不夠的,壹個紳士應該有第二個標準。這是什麽標準?
也就是說,第壹個標準是他只是壹個善良的人,第二個標準是他是壹個偉大而高尚的人。他必須胸懷大誌,心胸寬廣。所以這種野心可以要求壹個人不要高估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經說過“壹個學者還不足以成為壹個學者”。如果壹個人整天想著自己住的房子,過的生活,那麽她不可能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應該是滿世界的。孔子的學生曾子曾說:“學者任重而道遠。”。認為仁是自己的責任難道不重要嗎?死不遠(《論語·塔博爾》)。這樣的責任,在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演變成了所謂的天下興亡之責。其實仔細想想,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沒有完全分開過,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兩派。它們實際上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中國每個人的社會理想是儒家,而每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是道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富則濟世,貧則獨善其身。壹個人在發達的時候,要想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責任,在窮途末路,在難以忍受的情況下尷尬的時候,也不會放棄個人的修養。這是壹位紳士。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斷完善和磨練自己,才能真正得到發展,才能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看古代的中國,孔子之後,唐宋之後,可以看到很多名人,都是在極度貧困的時候還能關心天下,這在妳想來其實是不可思議的。比如杜甫,他有壹首名曲《茅屋被秋風吹破》,說在他家,八月秋風高嗥,三合草在我家滾。他那麽窮的時候,腦子裏在想什麽?安得有幾千萬棟樓,把全世界的窮人都蓋得喜氣洋洋,以為有更多好房子讓大家住;就拿範仲淹來說吧。範仲淹說,壹個人即使遠離江湖,也不能住在廟裏。當他要求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麽這些感覺是什麽呢?是君子之誌。
其實壹個人有這樣的誌氣,有這樣寬廣的視野,在《論語》裏壹直都是鼓勵的。子曰:君子德,小人喜土,君子懷刑,小人懷利。這是什麽意思,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壹樣的。君子每天關心的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修得怎麽樣了;而小個子每天都在想著自己的房子。他沒有想到要覆蓋世界上所有的窮人。他想的都是我怎麽能多買壹套房,我怎麽能利用福利分房,我自己能多拿點商品房。我每天都在盤算著這些人的衣食住行,所有的物質生活。這被孔子或者整個儒家稱為小人之心。當然,這並不是太大的過錯,但如果人類的內心局限於這樣壹點點利益而沒有道德,那就很危險了。會導致什麽?這是下壹句話。所謂君子懷刑,小人懷利。君子向來尊重法制,這個懲罰就是刑法,也就是說壹個國家的規則和標準。所以君子懷刑,是因為他心裏始終有壹個規矩和規約,不能逾越。他尊重社會制度,就像我們每個人走過天橋,過人行橫道,等紅燈壹樣。這些似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壹些限制,但是這種限制允許妳,在壹種尊重和限制的前提下。但是小人在做什麽呢?懷惠。這個好處就是小恩小惠,也就是說鉆小空子,占小便宜,壹次兩次,隱藏的危機必然吃大虧。壹眼望去,紅燈和綠燈之間有壹個黃燈在閃,妳可以跑過去。壹看,車趕緊剎車等我過去。感覺這件事占了小便宜。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隱患有多大了。那麽什麽是小人,就是壹個沒有開闊視野,抓住眼前小便宜的人。
所以回到君子,今天要做壹個君子,不妨從提倡的恒心開始。堅持這個詞不容易。因為我們社會的多元化選擇,我們興奮,快樂,激情。我們在許多選擇中跳來跳去,尋找許多價值。今天,我們都是聰明人,但我們缺少的是在華而不實的選擇中真正的毅力,而毅力就是成為壹個君子。讓我們有更多的毅力和決心,這使我們接近了壹個紳士的標準。其實每個人走進這個社會都會懷抱壹些野心,希望在社會上建功立業,有所作為,但是很快這種幻想就會像肥皂泡壹樣破滅。為什麽?因為我們持之以恒的氣場不足以支撐我們去做,所以作為君子,不經過不斷的生產,我們不壹定都能達到持之以恒的高境界,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有壹些定力,壹個寬廣的境界就離君子不遠了,這是第二個標準。
孔子有第三個標準。
畫外音:於丹教授認為,《論語》中提到的君子並非山窮水盡。其實,君子永遠是我們的鄰居,永遠是我們的朋友,而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恰恰可以讓我們在同事和朋友中,分清君子和小人的區別。這第三個標準是什麽?
真正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利益。他的人際關系壹定是和諧友好的,這個人最終會在團隊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和小人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君子是壹群而不爭,但他不是壹方。紳士是合群的。他在壹大群人中總是無可爭議的。他和別人沒有太多的爭執。他內心可以驕傲,可以矜持,但絕不會為了私利而組黨。什麽是派對?今天我們有個詞叫“同黨而不同”,就是為了私利而組黨,君子從來不為了私利而組黨。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這是什麽標準?和聲不壹樣。這麽多人在壹起,我們的看法肯定不壹樣。當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壹個真正的君子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然後他能理解每個人觀點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堅持自己的標準。這叫和而不同。孔子有言:君子不等於周,小人不等於周(《論語》政二篇)。什麽概念?周這麽多人在壹起,大家都很周到。壹個真正的紳士有多少朋友,他會讓他的朋友像空氣中的氧氣壹樣感到非常快樂,但他不張揚自己,他讓所有的人照顧;但是什麽是反派呢?這是壹個比較。我們看到這個象形圖是兩個相似的東西放在壹起,也就是說壹個小人聚集在壹個小圈子裏,他不會顧及大家的情緒。比如妳有個聚會,壹個紳士會讓所有和妳親近的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那些道德水準稍低的人來了會找他最投緣的人,然後去壹個角落嘀咕,他會覺得我和妳很好,但是我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所以這叫君子壹周無比,小人壹周無比。這種人的前提是“句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對比?是因為他自己心裏咕咕叫。他總希望有人跟他咕咕,君子以此不懈。壹個開放的人,要看著每個人的眼睛,思考每個人是否幸福。這是壹個冷靜的人。中國提倡的古典美其實是壹種為了美的和諧,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他人的壹種包容和解決。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從來都是好東西。所以孔子曾經有過這樣生動的描述。他說:君子好言,小人好言(《論語》)。君子做事容易,但是妳不能討好他。大家可以壹起做事,把事情做好,但是到了中間,他氣得不會說,妳輕易給他壹個小忙,他就給妳開綠燈開後門,什麽也不說,什麽也不說。妳想討好他,卻不可理喻。妳給他壹點賄賂,給他壹點私利,他就不高興了。它也讓人們,這個設備。這位先生真正用妳的時候,會給妳量身定做壹個座位。在我們這裏,每個人在能力上都有特長。如果壹個人身材矮,身材長,那壹定有他沒有能力的地方。真正的君子從不強求別人,而是審時度勢,根據這個人的材料,把自己的壹個職能放進去。這叫器,把自己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不給妳添堵。這種人做事容易,但妳很難討好他。這叫君子。好吧,看看相反的例子。《論語》的這種敘事風格特別好理解,因為它總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壹起,妳會從壹個相反的角度知道小人是什麽。小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小人就是特別開心,能討好他,但是妳做事很難的人。大家想想,要說這五個字有多生動,很難但很容易。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妳給他壹個小忙,妳幫了他壹個小忙,妳就喜歡。哪怕妳請他喝壹杯,或者請他去桑拿按摩,這個人很快就會開心起來。壹個真的那麽容易被收買的人,還能好好配合嗎?這個人不簡單*這是孔子說的,雖然不在道中,也是這麽說的。雖然妳不道德地討好他,但他也是開心的,所以妳壹時贏得了好感。妳覺得他以後會不會很忠誠的壹路給妳開綠燈,到了用人的時候,會不會讓人很期待。設備齊全。什麽叫完美和責備?這個時候,妳花了很多心血和金錢打通關節,互相連接。終於有壹天他來找妳工作了。妳認定他會為妳鋪壹條坦途。這個時候,他應該責怪完美。他開始覺得妳這裏不合格,那裏不達標。妳為什麽不太好?妳能更好嗎?
畫外音:《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壹定是壹個善良的人,壹個高尚的人,壹個非常隨和的人。於丹教授認為,君子還有壹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壹個人的言行,也就是說話做事的標準。君子的言行應該是怎樣的?
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壹言,駟馬難追。君子不應該先說自己說過的話。是妳想說的嗎?先做吧。這就叫先說他說的,把所有的都說完,然後再輕描淡寫的說。我只想做點事,現在就完成。對於孔子來說,那些說大話、能形容天價的人,被形容為“巧言令色者罕見。”如果壹個人說得那麽繪聲繪色,那麽他心裏真正仁義的內容是很少的。什麽人是仁者,什麽人是君子,孔子說:剛毅平淡,近於仁。壹個人內心堅定剛毅,但表面上可能平淡,可能話不多。這就是所謂的君子應該行動要快,言語要慢,也就是君子在行為上要格外敏捷,但在語言上寧願謹慎。眾所周知,西方聖經中有壹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追不到的,那就是射來的箭,說出來的話和失去的機會。其實這些話有時候就像橋下之水,收不回來,所以真正的君子寧願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這就是孔子的標準。君子以言為恥,行而不止。這是今天的壹個成語,意思是言行不壹。君子言多必失。所以,做君子壹定要與人和諧,有益,保持對世界和每壹個個體的尊重。在這個前提下,讓自己的事情平靜的去做。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但真正的君子在精通之後其實有壹個很高的標準,那就是君子從來不是作為壹個固定的職業和小角色放在那裏的。他們是靈活的,他與時俱進,在這個社會的巨變中隨時調整。因為他的不斷進步,他能有更好的位置。這就是孔子說的四個字,叫做君子不為工具。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器皿存在的,君子也不是容器。事實上,什麽是容器?只是妳有資格,在那裏有工作。換句話說,比專業主義更高的層次就是理想主義。對壹個紳士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做什麽,而是他做什麽背後的動機。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的動物,也就是說態度決定壹切。在這個社會裏,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基本都是壹樣的,但是為什麽會做這樣的事情卻有著不同的解釋。我曾經看過壹本15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寫的書,他在書中講了壹個他年輕時的小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壹生。他說有壹天,他在烈日下路過壹個巨大的工地,大家都在揮汗如雨地搬磚。他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他去了以後問第壹個人,他說妳在幹什麽。那個人生氣的回答他,說妳看不見。我不是被迫搬磚的。他想了壹會兒,但仍然不知道為什麽,於是他問第二個人。他說妳在做什麽。這個人的態度比第壹個人平和得多。他先把手裏的磚給了,看了看,跟他說我來建這堵墻。後來他去問第三個人,他說,妳在幹嘛?那個人的臉上壹直有壹種平和的光澤。他放下手裏的磚頭,擦擦汗。他得意地告訴這個人,他說,妳是在問我嗎?我正在建造壹座教堂。其實妳可以看看。這三個人在做的事情是壹模壹樣的,但是他們的解讀卻是三個層次。第壹個層面,我稱他為悲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做的壹切妳都有理由認為這是生活賦予妳的辛苦勞動,對嗎?我們總是要付錢嗎?當然,妳可以看到目前的艱難確實存在;第二個人的態度,我稱之為敬業。妳知道砌墻是壹個局部的成品,就像工資,職位,職稱壹樣。妳知道妳要配得上今天的職位,所以妳不是低於專業的底線,只是妳沒有更高的追求。這是什麽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容器王國。作為壹個容器,妳是合格的。第三個層面,我把他當成理想主義者。換句話說,妳眼前的每壹塊磚,每壹滴汗水,妳都知道它通向壹座廟宇和教堂,妳也知道妳最終會有壹個夢想。妳是為了夢想,從腳下走向夢想。妳的每壹步都是有價值的,妳的努力最終都會實現。走在這樣的路上,妳做的不僅僅是壹個器皿。其實君子無用武之地,就是這麽簡單的四個字,但是這四個字的深刻內涵在於,當我們真正投入使用的時候,不要滿足於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而要看到這個事情背後的解讀,這關系到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夢想,關系到我能否在整個社會坐標上建壹座教堂。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這個教會,也可能是因為壹個教會夢想的陰影去完成壹個個體。
眾所周知,曾子所謂的“三省關心自己”說的是,他每天都要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他反思了什麽?有幾件事:
首先是對別人不忠。也就是說,作為壹個社會角色,他去工作,他在晉中真的做好了本職工作。第二個是交朋友。是他作為壹個社會角色,與朋友相處,他是否真的忠誠、守信;曾子的第三個標準是可愛,叫做能否傳承。學過的知識都復習了嗎?這是學習的壹個標準,就是壹個人今天有沒有進步,妳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拓展出新的精神境界,妳能不能再提高。這其實是壹個君子每天為自己著想的標準。可見,君子是《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壹個詞,所以在這個詞的背後,他的道理永遠是樸實、溫暖、和諧的。他並不存在於2000多年前的古聖先賢的書本中,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我們的當下,存在於我們當下的選擇,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