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文化的宋代書法

宋文化的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壹代新風。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跡,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鏤刻之,是為《涼化秘閣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跡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註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辟了新的道路。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而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註入了抒情意味。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在宋代,佛教在民間開始傳播,逐漸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有:

1.吃湯圓的習慣起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普通老百姓中興起了壹股食素的風氣,李之彥《東谷所見》曰:世人以茹素為齋戒,豈知聖賢之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為了適應這種風氣,汴京、臨安等地都有專門經營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齋食,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此外,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同時,民間吃葷遭受報應的傳說也隨之流行。如光孝宮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鱔魚,經托夢而不悟,後為軍人以煮鱔湯灌口而死.

3.與食素之俗相關的還有開葷習俗。王琳《野客叢書》卷二二《解菜》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肴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於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營肴羞,雲為天解菜。正其義也。

4.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原因:壹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東京夢華錄》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現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也充分反映了當時東京療梁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景象。

5.宋代,除夕送禮在民間已成風俗。那時稱“饋歲”、“別歲”。除夕這天,鄰裏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賀,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展示了中國人珍惜年華、重人情的淳厚質樸的風俗。

6.古代壹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壹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壹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7.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有每逢冬至這壹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 正式的傳統節日只有以下幾個

除夕

農歷 12月30(或12月29) 春節 農歷1月1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15 清明節 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農歷春分之後15日 端午節 農歷5月5日 七夕節 農歷7月7日 中秋節 農歷8月15 冬至節 公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壹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壹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壹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壹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壹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裏。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壹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稭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壹百余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壹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鹹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又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壹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壹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壹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壹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由無數恒星組成的銀河象壹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壹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余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壹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壹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這壹夜還有觀天河祈禱五谷豐收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辦“青苗會”。

農歷八月十五,是壹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壹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在我國古代是壹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壹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幹、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裏。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是喜慶豐收的壹種形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造船術起源久遠。在原始社會,人類已懂得“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千百年來,它始終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以及各個民族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當時中外商人所乘海船多為“宋朝制造”

中國造船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中國古代造船就達到了第壹個高峰期,而且曾遠航至南洋。發展到壹千年前的宋代,我國古代造船業在技術與制造量上又登上壹個新的高峰,造船工藝有了巨大進步,出現了很多造船業中心,反映了當時經濟的巨大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特別是海船的質量已達到領先於世界的高水平,為推動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商品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南宋時的大海船可載重幾萬石(壹石約合現在的110斤,2萬石就達千噸級以上),深闊各幾十丈。周去非《嶺外代答》說,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壹船載幾百人,積壹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和釀酒。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南宋時出現的具有優良水密艙結構的商船,即使從現代船舶的設計理論角度來評價,它的性能及工藝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

正由於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制造”。“中國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而在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還多乘外國“蕃舶”。

宋代海外貿易與造船業互進互榮。宋代海外貿易興盛,遠遠超過前代。宋在廣州、杭州、明州設市舶司,合稱“三司”,類似近代的海關。當時海外貿易是國家收入的很大壹部分。由於宋代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剩余產品增多,進入流通領域,有壹部分投入國內市場,另壹部分拓展到海外市場獲取利潤。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正為同國外的商品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活躍和城市的繁榮。

宋代每年打造各式船只多達數千艘 。北宋建都開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東南的糧食等貨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歲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只。

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等,民營作坊打造商船、遊船。兩浙的明(今浙江寧波)、溫、臺(今浙江臨海)、婺(今浙江金華)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荊湖的潭(今湖南長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陜西的鳳翔府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福建沿海四個州軍都生產海船,海船質量居全國首位。長江兩岸交通要沖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類,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同時因江防海防的任務突出,戰船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宋朝官營船場分布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後改名贛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也有規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數量很多。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準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宋代先進造船技術獨步世界

為了修理船只,宋代在金明池(開封西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辟了航海史的新時期。宋代舟船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采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只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這些極適合於遠洋航行。

宋代造船業從設計到施工,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有了壹套科學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載重多少作為設計指標,沒有相當純熟的工藝水平,顯然是辦不到的。當時設計船舶主要以載重多少石為準,再依據行江航海等實際需要,計算長度、寬度等等數據,畫成“船樣”(圖紙)。並且估算用料若幹,人工若幹,***計造價若幹,以便官府支撥錢糧。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別處船場頒發“船樣”,命令仿造。載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載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載重量大小的代名詞。

宋代所造壹般的海舶叫“客舟”,“長十余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內部有獨特的水密艙構造。客舟分三個艙:前壹艙底作為爐竈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四室。後艙高壹丈余,四壁有窗戶。“上施欄楯〔shǔn吮〕(即欄桿),采繪華煥而用簾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宋代海船設置了隔離艙,使用了稱為“轉軸”的桅桿,從而增強了戰勝逆風惡浪的能力。在動力方面,除帆和槳外,南北朝時期陳代發明的踏車得到了推廣和提高。

宋代千噸“神舟”巨輪令高麗人“傾國聳觀”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造大船極其不易。北宋時內河航運出現的“萬石船”,是長江最大的航船。當時所造海船船形下側如刃,便於破浪,船上設備齊全,包括拋泊、駕駛、起碇、轉帆和測深等方面。

大船的結構也相當復雜,且以宋徽宗時出使高麗招募的六艘二千料客舟為例。“皆以全木巨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全船分三艙,中艙又分四室。防水隔艙很早以來已由中國人首先發明,這次發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艙。“客舟”船頭用石丁石作錨,“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拋錨起錨則使用滑輪。如遇“風濤緊急”,還須加拋“遊矴”。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另加設兩個“三副舵”。船舷兩側“傅大竹為橐以拒浪”。裝載人與貨,則以竹橐當吃水線,“水不得過橐”。主桅桿高十宋丈,前桅桿高八宋丈,***裝帆110幅,正風用帆,“稍偏則用利篷”。“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可見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鳥羽測風向,以鉛硾測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擱淺傾覆。這六艘船是兩浙路和福建路先進海船業的傑作,現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業技術展覽會,當時的大海船也同樣起著手工業技術展覽會的作用。

泉州發掘的宋船估計載重為200噸,約折合宋時3636料,由於計料都用整數,應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夢粱錄》卷12《江海船艦》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壹般大船載重約275噸,比這艘船更大,五千料決非大船的極限。北宋神宗時,荊湖地區有壹艘內河“萬石船”,“錢載二千(應為‘十’)萬貫,米載壹萬二千石”,其載重約660噸。

宋神宗派使節去高麗,命“明州造萬斛船二只”。宋徽宗時出使高麗,又造了兩艘更大的海船,號為“神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沒有交待神舟的載重,但不妨與同行的那六艘“顧募客舟”作比較。這六艘船各“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三倍於客舟”。如按長、深、闊各三倍於客舟計算,其容積和載重應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當然,這種簡單化的計算與實際必有誤差,如作保守的估計,神舟也應是二萬料以上的大船,載重1100噸以上。南宋時,內河車船有長達三十六宋丈的,約合111米。神舟的長度約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也相當可觀了。在當時,真成了“超冠今古”的龐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動波上,錦帆鶴首,屈服蛟螭”。高麗人聚集海岸,觀看遠航的友好使船,“傾國聳觀”,“歡呼嘉嘆”。

南宋戰艦“日行千裏”

車船也是中國古代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壹,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時由荊南節度使李臯最早設計制造成功的,可稱是現代輪船的始祖。

車船是壹種戰艦,它有兩個木輪槳,每側壹個,壹輪叫壹車,以人力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前進速度很快。史稱“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臯傳》)。宋朝時輪槳增多,有4輪、6輪、8輪、20輪、24輪以至32輪之多。李綱說,荊湖南、北路壹帶的車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每車有兩個輪,“鼓蹈雙輪勢似飛”,“施於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飛虎戰艦,傍設四輪,每輪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裏”。楫就是翼片,每輪有八個翼片擊水。每壹雙翼輪設於船舷兩側,貫軸壹根,謂之壹“車”。船艙裏的軸上當設有踏板,供人“鼓蹈”。

飛虎戰艦是小船,只兩車四輪,每車兩人蹬踏,即可“日行千裏”,當有誇張,但其速快是壹定的。車船不能航行淺水,也未用於航海,其優點是速度快。車船裝備了最原始的螺旋槳,是近代明輪汽船的祖宗。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楊麽軍曾以車船痛擊官軍。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境內)之戰中,宋軍就是使用車船戰勝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戰士踏車船至瓜洲,往返巡視,宋船在中流上下繞金山三周,回轉飛駛,迅速靈巧,金兵看到,無不驚駭。

南宋末,陸秀夫、張世傑等宋臣擁立趙昺〔bǐng丙〕為帝,流亡遷徙於南海崖山,宋廷百官及20萬軍民退守水域,住於艦船之中。宋有船1200余艘,內大船極多。宋主將張世傑以舟師碇海中,其巨艦千余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昺居其中。這用大鐵索連起來的千余艘戰艦,護衛著禦舟,成為龐大的水上城堡,決壹死戰。 後宋軍士食幹糧已十余日,飲海水,水鹹,飲其嘔吐。腹背受敵,宋軍傷亡慘重。情況緊急,陸秀夫見帝昺舟大,且諸舟環結,料不能脫身,即背負七歲幼帝昺蹈海死,後宮從死者很多,千艘戰艦沈海底。余舟尚存800艘。七日後,屍浮海上有十余萬人。張世傑率艦至南海也投水殉國。南宋亡……

宋朝。由於陸上交通被少數民族占領,絲綢之路斷絕,貿易無法展開,而過多的開支迫使宋朝政府對外展開貿易,當時唯壹的出路就是海洋。宋朝,尤其是南宋,海洋事業發展迅猛,眾多航海技術被應用,比如指南針,而航線也遠至阿拉伯國家。當時在廣東碼頭,各國家來貿易的人都有。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技術進步最快,唯壹沒有抑商的壹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