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地文航海技術的成就,包括航行儀器如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的發明和創造,以及針路和海圖的運用等。
航海羅盤是我國發明的。我國發明指南針後,很快使用到航海上。航海羅盤上定24向,我國漢代就有24向的記載。北宋地理學家沈括的地理圖上也用到過24向。把羅盤360度分作24等分,相隔15度為壹向,也叫“正針”。但在使用時還有縫針,縫針是兩正針夾縫間的壹向,因此航海羅盤就有48向。大約南宋時已有48向的發明了。48向的每向的間隔是7.3度,這要比西方的32向羅盤在定向時精確得多。關於32向的羅盤知識在明末雖從西方傳進來,但是我國航海家壹直用我國固有的航海羅盤。
計程儀又叫“測程儀”。三國時期吳國海船航行到南海壹帶去,有人寫過《南州異物誌》壹書,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在船頭上把壹木片投入海中,然後從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時到達,以此來測算航速航程。
這是計程儀的雛形。直至明代還是用這個方法,不過操作方法更為具體。
我國遲至唐代末年已有測深的設備。壹種是“下鉤”測深,壹種是“以繩結鐵”測深。深度達20多米,這還是淺水測深。再稍晚壹些,有記載說用綱下水測深,“綱長50余丈,才及水底。”綱是大繩,50多丈,這已是深水測深了。
南宋末年吳自牧的《夢粱錄》上說:“如果航海到外國做買賣,從泉州便可出洋。經過七洲洋,‘船上測水深約有七十余丈’。”當時測水這樣深,可見我國宋代已經有比較熟練的深水測深技術了。
宋代已經有針路的設計。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針引路,所以叫做“針路”。有的古籍中叫“針經”,或“針譜”、“針策”。凡是針路壹般都必寫明某地開船、航向、航程和船到某地等。
至於海圖,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上已有海道圖,這是我國航海海圖最早的記載。我國現存最早的海道圖是明代初期《海道經》裏附刻的《海道指南圖》。
明末時期有些古籍註明海上危險物,比如“有草嶼”、“有蘆荻”等,還有淺灘、暗礁、沙州以及巖石的記載。這些和近代海圖上的要求大致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