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寫:
拼音:juànxiě
解釋:照底稿抄寫
壹、眷
1、 顧念,愛戀:~念。~戀。~顧。~註(愛護關註)。~~(依戀的樣子)。
2、親屬:親~。女~。~屬。
二、寫
1、用筆作字:~字。~作。編~。
2、 描摹,敘述:~生。~實。~照(?畫人物的形象;?描寫刻畫)。輕描淡~。
擴展資料
與眷寫有關的技藝——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雕版印刷技藝古稱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再於印板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圖文轉印於紙張的技藝。? 該技藝在書寫和設計上有較高美學要求,雕版的關鍵要控制刀速和走刀的方向,特別講究粘、編、折等操作技巧,整個流程散發著古樸典雅的文化氣息。
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藝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Ⅷ-78。雕版印刷技藝始於隋代,行於唐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宋代畢升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並沒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國印刷業中仍占據重要的地位。
尚存最早的印刷品,為西安唐墓出土的印刷品《陀羅尼經》。敦煌藏經洞所出的《金剛經》,為公元868年(唐鹹通九年)刻印。唐代詩人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談到白居易的詩作通過“模勒”廣泛流傳。從當時的文獻來看,唐代揚州雕版印刷興盛。
五代十國時,印刷地域有所擴大,品種增多,最突出的是政府開始在國子監組織編印儒家經典 。
宋代,中國印刷勃興時代,當時,揚州處於南北軍事對峙的前沿,戰火不斷,缺乏刻板印書的社會環境。宋代揚州的雕版印刷也與其地位不相稱。
元代,經濟文化還未恢復,戰事又起,揚州刻社也僅有零星延續。
明代,隨著經濟與文化的逐漸恢復,雕版印刷也得到發展。到明代中後期,官、私刻書業都有較大發展。沈括《夢溪筆談》,由揚州州學教授湯修年主持刻印,成為該書以後各種刊印本的祖本。
清代,揚州雕版印刷發展的極盛時期。官刻、坊刻、家刻林立,刻工遍布全國,刻書業空前繁榮躍居中國刻
書名區之列。清代揚州官刻規模遠勝前代。清代設立了專業刻書機構,集中人力、財力從事刻印。揚州詩局、揚州書局、淮南書局的先後建立及其輝煌的業績,對揚州雕版印刷也起了巨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清代揚州刻經,有江北刻經處,在江都磚橋法藏(清同治五年創辦),所刻佛經,校刻認真,刻書工整,遠銷海內外,被學術界稱為揚州刻本”磚橋刻本”。刻印經籍達千卷以上。
1958年,散落於揚州周邊地區的刻書藝人集中於揚州,從事古板修補工作,並新刻壹部分版本。為使這壹古老刻印工藝不致失傳,當年成立了廣陵刻印社,承擔古板片的征集、收藏、整理、保護等工作,並從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1962年起匯集了江、浙、皖壹帶古版片約20余萬片,進行統壹修繕、保護。“文革大革命”期間中斷。1978年恢復並定名為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9年更名為“廣陵書社”。?
工藝特征
雕版印刷技藝所用的材料,必須選用紋理細密、質地均勻、加工容易、資源較多的木材。為了就地取材,北方刻版多選用梨、棗等木,南方刻版則多選用黃楊、梓木等。
雕版印刷技藝所用的墨也較有特色,大多采用松煙等為原料,秘方配制,故而清香四溢,永不褪色。
雕版印刷技藝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鏟刀,其形狀、大小有各種規格。雕刻不同大小的文字和文字的不同部位,都要選用不同的刻刀。
雕版印刷技藝對文字書寫和版式設計有較高美學要求,其中雕版是決定印刷物質量及藝術性的核心技術環節,需要精妙控制運刀速度和走刀方向,特別講究粘、編、折等操作技巧。中國國內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尚保留著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藝流程,***有二十多道工序,整個流程散發著古樸典雅的文化氣息。
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方式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傳承的特點各不相同。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大體也分為這三種形式,但傳承更有序,表現更獨特。官刻,揚州官刻的獨特之處主要表現為揚州官刻規格高,規模大,持續時間久,影響深遠,成果豐碩。
坊刻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由坊主聘請相對穩定的雕版印刷藝人,集中於書坊內刻印圖書;逐步形成某個書坊獨特的刻印風格或在某個地區形成坊刻的流派。家刻本占了大多數,精品也最多。官刻、坊刻、家刻這三種傳承方式對傳播和傳承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都曾起到重要作用,也為雕版印刷技藝提供了博大的傳承空間。
工藝流程
傳統雕版印刷技藝流程極為復雜,大致可分為備料、雕版(含寫樣)、刷印與套色裝幀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含若幹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因其印刷種類的要求不同而有所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雕版印刷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