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通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和吸收,將中國古典舞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綜合大型舞蹈——白戲、多人舞、二人轉等舞蹈形式非常受歡迎,伴奏團隊和各種樂器、道具的展示豐富多彩,氣勢磅礴。歌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僅女人,男人也會唱歌,也會跳舞。“馬步”“弓步”等英雄舞蹈流傳至今。漢畫像石上的壹對二人轉,簡單生動,渾厚自然。這個形象和現代舞差不多。
值得壹提的是,漢代留下了許多傑出的舞蹈家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是趙閆飛,她因舞技高超而受到漢成帝的青睞。傳說她“身輕如燕,手舞足蹈”。河南鄭州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的舞蹈者正是這種舞蹈形象。特別有意思的是磚塊左上角雕刻的壹只飛翔的燕子,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它的主題。除了趙,高祖最喜歡的妃子戚夫人也是“善舞袖腰,歌思歸”。李夫人,漢武帝最喜歡的舞蹈家,是壹位著名的舞蹈家。由此,不難推斷出漢代玉舞盛行的原因。統治階級上層對歌舞的喜愛和支持是漢代舞蹈繁榮的重要原因。據史書記載,高祖劉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的歸途中,在家鄉裴宮設宴,召集鄉民飲酒,並親自擊樓,唱起了自己創作的《風歌》。我在歌聲中起身起舞,慷慨地表白,激動地落淚。王侯們對歌舞的迷戀,皇後們本身也是舞蹈的高手,無疑對漢代的舞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漢代的舞者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壹是“舞袖”,古語“舞袖長”,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用道具跳舞是中國傳統舞蹈的壹大特色。漢代幾乎所有的舞蹈都是用長袖來表演的,袖子優美多變。袖舞技藝的發展和提高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長的舞袖,使其更富於變化和表現力。除了“舞袖”,還有壹個特點就是“舞腰”。腰部是影響人體的樞紐部位。其扭轉變化不僅舞蹈上半身,還帶動下肢,使動作前傾後仰,左右傾斜,豐富、多變、優美。“腰舞”需要舞者練習壹套軟技能,要做到“繞身如環”、“柔如骨”並不容易。“卷袖”和“彎腰”是當時舞蹈技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法,它們形成了壹種奇妙的舞蹈,流傳至今。